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阵风战机致命弱点,保形油箱设计问题?解放军为啥不用

点击次数:182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12 18:58:26
说到战斗机的发展,最近这事儿还挺热乎的。 记得就在上个月,2025年6月的巴黎航展,那可是全球航空界的盛事,各路新老装备都出来亮了个相。 在那摊位上,最吸引眼球之一,就得算法国达索公司端出来的“硬菜”——最新款的阵风F5战斗机。 打眼一看,

说到战斗机的发展,最近这事儿还挺热乎的。

记得就在上个月,2025年6月的巴黎航展,那可是全球航空界的盛事,各路新老装备都出来亮了个相。

在那摊位上,最吸引眼球之一,就得算法国达索公司端出来的“硬菜”——最新款的阵风F5战斗机。

打眼一看,和现在部队里飞着的阵风F3系列相比,F5这家伙身上明显动过不少手术,变化最大的地方,就是机背上加装了一对保形油箱。

这不是随便加的装饰品,它可是实实在在透露出了法国人的心思:他们清楚得很自家阵风有啥短板,正卯足了劲在补强升级呢。

阵风这飞机,圈里人都熟悉,属于法国自家精心鼓捣出来的中型四代半战斗机,靠着两台中等推力发动机吃饭。

掐指一算,从最早飞上天到现在,怎么着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不断缝缝补补升级换代,搞出过不少批次的改进型号。

除了法国自己的空军和海军用得挺欢实,它在国际市场上也算混得开,像印度、阿联酋、埃及这些个国家都成了它的用户。

说起来也有件挺有意思的事儿,早些时候海峡对岸那边,据说也曾经私下里探过路子想买几架回去壮胆,不过这事儿嘛,后来也没啥动静了,大概还是觉得不是那么合适。

回到这架新的阵风F5上来。

为啥说加装保形油箱特别显眼?

这就不得不提到阵风身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设计之初,法国达索把它定位成一架多用途战机,啥活儿都想能干点儿。

这想法本身没问题,你看人家的重型机像美国的F-15EX,或者咱们中国的歼-16,那可都是双座、重型的底子,干多用途那叫一个游刃有余。

肚子里空间大、潜力足,装油多带弹多,自然啥活儿都不怵。

可阵风呢?

它骨子里是台中型机啊,数据就摆在那儿,最大起飞重量拢共就24.5吨。

这个数你可能没概念,看看美国的F-15EX,人家最大起飞重量能摸到36.7吨左右;咱们的歼-16,虽然具体参数没全公开,但明眼人都知道,它和F-15EX绝对是在一个重量级上玩的选手。

这中间的差距,就是中型机和重型机本质上的那道鸿沟。

可偏偏法国或者说整个西欧,他们没有自己成熟的重型战机平台啊!

这就造成一个挺拧巴的局面:在中型机的平台上硬塞进那么多功能,想让它成为啥都能干的全能选手,结果呢?

现实往往很骨感,很容易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尴尬。

阵风就是这么个代表。

你要说它的制空能力吧,还行;对地打击、反舰攻击呢?

也凑合。

但真要摆到世界顶级的赛道上,跟真正的大家伙或者专门领域的高手较量,不管是空战格斗还是对海突袭,它的性能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跟真正顶尖的机型比起来,这种中型平台上的多面手,在极限对抗中的劣势就暴露无遗,表现嘛,网友有过调侃,说可能就是被全方位压制的那一方。

症结在哪里?

燃油!

阵风最大的软肋就是它肚子里能装的家用燃油量太少太少了,只有区区4.1吨。

这点油,直接决定了它的“腿”不够长,作战半径和航程都捉襟见肘。

平时训练演习带个副油箱还好说,但真打起仗来要执行任务,为了能飞到地方完成任务并活着回来,它基本都得挂上两个甚至三个又大又沉的外挂副油箱。

这问题就来了:它身上那些宝贵的武器挂点,就这么生生地被油桶给占了!

剩下的挂点才能挂导弹或者炸弹。

对于中型战机来说,这个“油还是弹”的两难选择题,简直是要了老命,根本没办法两全其美。

显然,法国人对这个“天生腿短”的毛病,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次在阵风F5上鼓捣出机背保形油箱,摆明了就是冲着解决这个问题去的。

初衷也很直接:就是为了在不占用翼下挂架(也就是不挂外挂副油箱)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它肚子里塞点油,提升点航程。

实事求是地讲,保形油箱这个法子,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管点用。

飞机背脊上方空间正好利用上,多装点油,让飞机飞得远一点,同时把翅膀底下宝贵的挂点腾出来,优先挂上弹药或者侦察设备这些打仗的家伙什儿,对提升实战能力肯定有帮助。

其实这种办法也不是法国人独创的,美国人在他们的主力中型机F-16上就干过类似的事。

比方说给以色列专门定制的F-16I“风暴”系列,就在机背加了保形油箱。

但实践也证明,保形油箱的油量上限是有限的,它毕竟受机体形状限制,油量加得肯定没有外挂的大号副油箱多。

而且,这东西也不是白加的,它会对战机整体的空气动力学外形造成改变,额外增加了些重量和阻力。

后果就是战机的灵活性、机动性肯定受到影响。

空战缠斗讲究的就是瞬息万变、快速滚转俯冲,要是飞不动、滚不快了,这在争夺制空权的紧要关头,可就不是小麻烦了。

说白了,在先天受限的中型战机上搞升级,就像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想要搞得十全十美那是不现实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美俄这些顶尖玩家,都把真正的“看家法宝”砸在重型战机上发展,道理就在这里——底子厚,才有折腾的空间。

燃油量这个关键数据的差距,把中型机和重型机之间的差异放得很大。

前面说了,阵风就4.1吨机内燃油。

再看对手呢?

咱们解放军的歼-16、新型号的歼-15T(不管是弹射型还是滑跃型),那肚里能装的家用油都在9吨以上的量级。

你想想,这可不是一星半点的差距,简直就是翻倍都不止!

举个假想的场景就好理解了:如果在未来战场上,咱们的歼-15T或歼-16战机,恰好遇上了阵风。

都不需要立马上去肉搏拼命,凭啥?

就凭咱们油多,航程比你大得多啊!

完全可以采用灵活的策略,保持距离跟它耗,利用雷达和远程导弹优势,不停地袭扰你,或者把你逼到燃油耗尽不得不返航的地步,而你还没法靠近接战。

这种“放风筝”的打法,对于阵风这种燃油少的飞机来说,真的会让人感到无力,一点办法也没有。

有意思的是,咱们自己家里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尝试,讨论过在歼-10系列上加装保形油箱的事儿。

那会儿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还有个名字叫“歼-10D”什么的。

不过后来的发展大家也知道了,这个方向并没有继续深挖推进,更多是做了技术储备。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值得好好咂摸咂摸。

为啥咱们搞技术验证之后又没大规模装备?

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是,在解放军现代化、系统化作战的整体框架里,不同的飞机各司其职,定位非常清晰。

咱们歼-20、更新的歼-35这些隐身五代机,人家就是最锋利的尖刀,任务是踹门、夺取制空权,干的是高技术含量、高风险的活儿。

歼-16这些重型多用途战机,那才是真正的主力多面手兼“炸弹卡车”,负责中近距制空、对地、对海的精确打击核心任务。

再配上预警、电子战等体系支持,层层递进,结构合理。

在这个体系里面,歼-10系列战机的角色是什么?

它更偏向于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比如前线快速反应、日常的边境或重要区域的空中巡逻警戒、赶跑来偷窥的不明飞机(也就是驱逐),或者在二线担任国土防空的主力,应对突发的小规模冲突。

这些任务对飞机的载油量要求没那么高,一般带上外挂副油箱或者依靠良好的地面保障,就能满足需求了。

让歼-10装上保形油箱去追求极限的航程或带弹量,对咱们整体作战效能提升的边际效益其实不大,反而可能带来成本和维护的负担。

一句话,体系配置合理,各展所长,没必要让所有飞机都朝着“全能王”那条路狂奔。

那加装保形油箱这事儿就完全没价值了吗?

也不能这么看。

对于出口市场上的买家就不一样了。

比如有些中小国家,买不起也养不起大量的重型机,买几架阵风可能就是空军的顶梁柱了,啥活儿都得它干,这时对它的航程、挂载能力自然要求更高。

如果出口客户明确提出要保形油箱或者其他类似的增程升级方案,生产商像成飞啊达索啊这些,基于客户实际需求和技术可行性,是完全能进行相应改装和改进的。

你看最近一两年,关于咱们的歼-10CE战机,不就陆续传出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国家有兴趣、在洽谈的消息嘛。

如果这些买家觉得阵风能加保形油箱是优势,那咱们的歼-10CE如果需要,技术上也完全可以实现类似效果。

说白了,中型战机平台固有的短板——载油量、挂载能力受限,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它的优势在于成本相对低、维护可能简便些、反应也灵活。

对于军队规模有限、预算吃紧的中小型国家来说,像阵风这种性能均衡的四代半战机,吸引力还是相当大的,既满足了现代化需求,又不至于掏空国库。

但是对于美国、中国、俄罗斯这样有巨大战略纵深和繁重作战任务的大国、强国来说,真正撑起脊梁骨、挑大梁的,还得是重型战机集群。

咱们的空军就能很好说明这点,现在坐拥着可能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种类最齐全的重型战斗机群:锐利的五代隐身歼-20、“炸弹卡车”歼-16、制空主力歼-11系列,还有航母上起飞的歼-15系列,整个重型机的数量早就轻松过了千架这个门槛。

为啥?

因为大国博弈、远程对抗,就需要这种“力大飞砖”的底气。

重型机航程远、挂弹多、态势感知和火力打击持续性强,这些对于大国战略来说是刚需。

重型机当然贵,所以必须配合同样优秀的经济适用型选手:中型战机来进行高低搭配、任务分担。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空中国民警卫队、一线部队也得装备大量F-16(它和阵风一样属于中型机);俄罗斯空天军也保有着不少米格-29/35(也是中型);咱们的歼-10系列同样扮演着这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角色。

F-16、米格-29、歼-10、阵风,都是全球四代半中型战机的杰出代表,它们共同填补了那些重拳出击之外的多层次作战需求空间。

巴黎航展上阵风F5的亮相,特别是那副新增的保形油箱,只是世界战斗机发展长河里一个值得关注的浪花。

它反映了制造商面对现实挑战的积极应对,也再次引发了我们对不同类型战机在体系作战中定位与价值的思考。

技术的进步总在继续,未来还会有更多新花样冒出来。

关于咱们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强国在各类战机技术路径、装备体系上的演进,故事还长着呢,以后咱有空再慢慢唠。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