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中国互联网“情绪稳定”的背后:一场针对“消极”的无声战争

点击次数:176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10-10 09:52:29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里,对着朋友圈编辑框打了又删?一句抱怨,一点丧气,一个真实的吐槽……最终都化为一句“算了”。在这个人人追求“情绪稳定”的互联网世界,表达真实情绪,似乎正成为一种奢侈的冒险。那只无形的手,正在悄悄拧紧“正能量”的阀门,从屏蔽敏

你是否也曾在深夜里,对着朋友圈编辑框打了又删?一句抱怨,一点丧气,一个真实的吐槽……最终都化为一句“算了”。在这个人人追求“情绪稳定”的互联网世界,表达真实情绪,似乎正成为一种奢侈的冒险。那只无形的手,正在悄悄拧紧“正能量”的阀门,从屏蔽敏感词,升级到了监管你的“敏感情绪”。

从“关键词”到“心跳监测”:监管的无声升级

网络监管为什么从以前的只是盯着敏感词,到现在开始重视敏感情绪了?这个转变背后的原因是因为网络上面的情绪的表达变得越来越激烈了,简直就是互联网“情绪大爆炸”。比如说像这种群体的对立、网络暴力,还有就是这种贩卖焦虑,就变得越来越突出。甚至在2025年上半年的时候,关于开盒和网暴的举报量比去年同期多了一倍多。像那种“努力无用论”的短视频都能刷到几十亿的播放量,这个数据挺惊人的。然后再加上平台的算法,又是喜欢推这种极端的内容的,再加上AI生成的虚假信息,以及自媒体为了流量去故意的煽动情绪,就导致了这种负面的东西越滚越大。

这个时候光靠屏蔽几个敏感词,就像给洪水修了个小土坝,根本挡不住。所以现在的监管就不得不往情绪这个层面去延伸。现在具体到网络监管在应对敏感情绪这一块,已经不光是说屏蔽一些关键词了,现在平台会用敏感词加上语义分析双层的审核,然后甚至会有AI的这种自动识别,也就是“情绪识别”,去判断内容是不是在挑动对立。而且它会有分级的预警和流量的限制。再加上平台的自查、用户的举报,多管齐下,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他不光是说内容有问题就给删了,他还要去整治这种情绪经济的整个的链条,包括账号、榜单、算法推送,全都在他的整治范围之内。

现在这个网络监管从限制词语到关注情绪,这个转变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是它的治理的重点已经悄悄的发生了转移。他不再是单纯的去屏蔽一些字词,他更注重的是去防止负面的情绪蔓延成这种群体的对立或者是社会的不安。他会有一些技术的手段,然后加上平台的责任,加上用户的参与,会形成一个全方位的防护网,给网络情绪装上一个“稳压器”,来推动这个网络空间往一个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戴着镣铐跳舞:创作者的“压力山大”

接下来聊一聊,在这样的一种监管越来越强化的情况之下,内容创作者到底面临着什么样的压力。现在比如说像短视频或者说网络小说,它的审核的标准越来越细致。很多东西比如说一些超自然的元素,或者说一些历史的另类的解读,它都很容易被判定为违规。这个东西本来可能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他现在就是会给下架,甚至说给封禁。创作者们就像在“刀尖上跳舞”,真的是左右都不是路。而且他的审核标准又是经常会变,规则更新比手机App还快,可能刚熟悉了一套规则,然后可能隔一个礼拜又变了,创作周期根本就赶不上调整速度。那只能要么冒着风险去踩线,要么就是说只能去缩减表达的边界。

现在平台的这套审核和流量分发机制给创造者带来了麻烦。其实现在大部分平台都是靠AI自动审核,然后加上一些人工的抽查。这个AI自动审核其实经常会闹乌龙,“误伤率”高得离谱。比如说他对一些方言的内容,或者说一些比较小众的文化的内容,它的误判率是特别高的。那可能有些创造者他申诉了十次都难得有一次成功。那内容一旦被误判了之后,就是流量直接给你掐掉,连收入都要受影响。怪不得很多人都说,辛苦几小时,AI一秒扬,很有可能就是白做了。

更麻烦的是这个平台的算法,主打一个“火上浇油”,他就是喜欢推那些有争议的东西。那你这个东西一旦被举报了之后,他反而会给你暴推。报推之后就会吸引更多的举报,然后平台就会给你更严厉的惩罚。比如说给你权限下架,甚至封你的号。那很多人就只能去很小心的去迎合这个规则,那这个创作的空间也就越来越窄了。

内容创造者除了要面对这些审核的压力之外,还要面对现实的困境。现在做内容光有创意还远远不够了,还要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去做合规。那这个成本可能都要占到整个制作的一半左右,但是真正能分到的钱可能少的可怜。很多小的团队可能连本儿都收不回来,光是合规成本,就能把人“卷”到emo。更难的是平台的规则经常改,然后技术也经常改。那大部分的创作者根本就跟不上这个节奏,还要去防着恶意举报。那有的账号可能一个月被举报上百次,申诉的成功率又很低。那最后就是很多人都被逼的只能说去搏这个风险,没有办法说去坚持自己的原创,坚持自己的质量。

当世界只剩下“好评”:沉默的代价是什么?

如果说这个舆论场里面只剩下正能量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大家都只能说好听的话了,这个社会会变得怎么样?其实一旦大家都只敢说好话了,那这个负面的声音其实并没有消失,他只是被藏起来了。然后最后就会形成一个大家都在说一样的话的一个回音室,整个网络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夸夸群”,就所有的不同的意见全部都被边缘化,最后就会只剩下一个主流的声音在反复的回答,就会让人觉得好像外面很平静,但是其实底下是暗流涌动。然后就会形成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假象。

这个时候其实很多问题根本就没有办法暴露出来。大家也没有办法讨论一些政策,或者是说一些社会现象的真正的利弊。那这个社会的纠错能力就会下降,就大家只能看到好的那一面,那风险反而更大。如果说这个网络上大家都只敢说正能量的话了,对这个信息的真实性会有攻击。就是把真实的声音压下去之后,谣言和假新闻反而有了“C位出道”的机会。因为这个时候权威的信息不出来,然后大家就会去相信各种小道消息。这个时候自媒体为了抢流量就会去编故事,他就会形成这种互相的不信任,最后就会变成一个谁声音大谁说了算的一个舆论场。那这个时候真假就完全不重要。

如果说这个网络环境里面,大家都只被允许表达正能量,那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具体的影响。就是你会发现有很多负面的情绪,或者说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他没有办法出来之后,就会让大家的交流就会变得越来越表面化,然后越来越情绪化。就是大家没有办法去真正的有一些理性的探讨。那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形成这种信息的茧房,就是你只看得到你喜欢看的那一面。所以大家其实越来越难以沟通了。然后大家群体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这个时候舆论就会被流量和情绪所主导。

最后就是大家的理性的表达和深度的思考都会慢慢的消失。这个社会的整体的判断力也会下降,包括年轻人的价值观也会很容易被带偏。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创作者其实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内容质量,然后不断的去在合规的范围内去挖掘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思考,才能够真正的让自己的表达有力量,也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

结尾

当舆论场只剩下一种声音,沉默的螺旋便会加速收紧,真实的问题被掩盖,理性的讨论无处生根。这不仅是创作者的困境,更是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网民需要警惕的信号。守护表达的真实性,就是在守护社会自我纠错的能力。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真实,永远比“正确”的赞歌更有力量。你最近有删掉过想发的动态吗?是什么让你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沉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微表情”,分享你的真实想法。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