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6日晚上,河北大学校园里本该温馨平静。可就在那天夜里,一辆黑色轿车呼啸而过,带走了两个花季少女的未来。,却让整个中国炸开了锅——“我爸是李刚”。据当时媒体统计,仅仅一天,这句话在网络上的搜索量就飙到数百万次。可你有没有想过,到底是什么让这句话如此有杀伤力?是特权?是冷漠?还是我们心头一直压着的“官二代”谜团?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那场权力、家庭和法律交织的悲剧——从“我爸是李刚”到一个曾经天之骄子的彻底陨落。
“你们能把我怎样?”这话一出口,人们的怒火被点燃。有的人说:“这就是权贵的时代,谁也惹不起!”有的人却反问:“法律不是人人面前都平等吗?”网上炸了锅:有人把这句话做成表情包,有人甚至刷墙、造梗、做海报,一夜之间,“我爸是李刚”成了权力傲慢的标志。一边是愤怒的大学生和普通网友,觉得这是权力遮天;另一边是李刚家人,坚称孩子只是喝多了、没想到会闹出人命。到底是制度在失守,还是个体在作乱?悬念就此埋下,谁都等着法律的最后裁决。
事发当晚,有人拿手机拍下了现场:李启铭醉驾,蛇形行进,音乐震天,撞倒两个女生后还试图倒车逃跑,最终被学生围堵。酒精测试115mg/100ml,远超国内醉驾标准。有人说:“这孩子从小有背景,小时候欺负同学就喊自己爸是警察,犯事有人兜着。”网络上各种声音,支持惩罚的多,但也有人为他找借口,觉得父母有点权力算不上什么。而受害者家属,那时还在医院门口流泪,“要是真能换回女儿,这钱我们一分不要。”校门外小摊贩都在议论,“权力这玩意儿,撞了人,能不能捂住天?”这一刻,故事从特权家庭走向了全社会的议事厅。
好多人心里都打鼓,怕这案子最后被压下去。“官二代醉驾,怕不是最后保出来?”新闻一做,李刚泪流满面,公开道歉,承认自己管教失误。陈某父母最终签下谅解书,但脸上的痛苦并没有减少。有网友质疑:“就算判了刑,孩子的命能回来吗?”有人觉得国家这次终于铁了心,可也有人冷笑:“你们真信永远有公平么?”大多数人感觉案子暂告一段落,可又都隐隐担心,网开一面是惯例,还是例外?表面的平息下,家属的伤痛和社会的质问并没有消失。
六年铁窗,这官二代终于尝到了人生的冰凉。你以为出狱只是重头再来?不!六年后,李启铭出狱,父亲已调离公安系统,甚至当众宣布“父子缘尽”。朋友一个个不理他,找工作没人要他,端盘子、烤串、刷墙,最后成了建设队的小工。每平米墙才几块钱,工友说他“每天像在埋葬过去”。曾经的名牌轿车和豪宅一去不复返,他成了再普通不过的劳动力,“过去的官二代”成了“如今的刷墙工”。这是真正的反转,比电视剧还刺激——曾经呼风唤雨,如今食不果腹。你说,社会的归零键到底是谁在按?
李启铭出狱后,有一阵看似风平浪静,没人再提起他的身份,连家里都对他不闻不问。他去小馆子打工,刚待两天就被老板以“生意难做”辞退。一些网友表示:“你犯过法,没人会真相信你改过自新。”身边的人也各怀心事,有的同情这个“落魄公子”,有的只把他当反面教材。社会不再给予他第二次机会,有人劝他自省,有人说“谁叫你不知天高地厚”。官二代的标签黏在他身上,哪怕彻底没了钱和权。各方的分歧就像夜店里的灯光,越来越刺眼,没人相信真能“彻底和解”。
要说这事儿真有啥值得大家夸的,还真让人发愁。李启铭是被判了六年,很多人说司法总算给了个结果;可咋看都像是在参加一场精致的“告罪秀”,泪水多了点,忏悔文章也写了,每一步都“入剧本”。那么多机会可以当人,却非要试试父爱的底线。父亲追求“保护”,结果把孩子送进坟墓;孩子有“资源”,却只学会了作妖。法律好像也很努力,但凡事都靠舆论,一出现点风吹草动,大家又开始怀疑“会不会又有下一次”?表面上大家都松了口气,其实心里还是盘算:下一回是不是更糟?你说要不是这件事闹大了,咱们就真的能相信社会有公平么?调侃几下,这波“官二代教训”估计也就只够刷刷墙、聊聊天。真要解决问题,比打腻子还难。
你觉得“我爸是李刚”真的只是李启铭一个人的悲剧吗?是“权力的副作用”,还是家庭教育失职?有人说,舆论监督能扭转命运,法律公正不会缺席;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运气,下一次未必都能见到如此结果。假如你是李启铭,你还能走出过去的阴影,重新开始吗?或者,你觉得中国社会对“官二代”是不是一辈子都不肯原谅?大家都来说说,究竟是制度有漏洞,还是个人选错了路?你究竟相信真正的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