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上起降战斗机,这事听着有点不可思议,但还真不是开玩笑,这就是战备高速公路的厉害之处。平时它跟普通高速没两样,可一到战时马上就能变成战机的跑道,旁边的服务区也能立刻改成临时机场。这种路设计标准特别高,生存能力超强。
为什么要花大价钱修这种高速?答案就三个字:制空权。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军没怎么跟伊拉克地面部队打,先用飞机把他们的机场和跑道全炸了。结果伊拉克空军直接瘫痪,地上的部队还没开打就已经输了。这一仗打醒了全世界:没有制空权,地面部队再强也是活靶子。
所以怎么保证自己的飞机能一直飞起来就成了各国空军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空军基地太显眼了,战时就是对方打击的首要目标,一旦跑道被毁,再先进的飞机也只能沦为"废铁"。
战备高速公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它让战机可以"化整为零",进行分散部署和"游击作战",极大地提高了生存能力和作战灵活性。
不过想在公路上起降战斗机,对路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战斗机本身就有十几吨重,大的甚至超过两百吨,普通路面根本扛不住。所以战备高速的地基得特别加固,路也得够宽,至少双向六车道才能容纳歼-20这类翼展巨大的战机。同时路段必须笔直,数公里内无任何障碍物,坡度也需严格控制。
除了起降,配套保障同样关键。路面材料要能抵御战机发动机喷出的高温气流,自主研发的特种环氧沥青能轻松应对零下30度到300度的极端温差。此外移动指挥塔、导航雷达、通信设备等也一应俱全,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野战作战体系。
最早这么干的是德国,很多国家后来也想学,但因为技术问题太多只是停留在想法上。但真正将其系统化、网络化并发挥到极致的是中国。不仅建成了遍布全国的战备高速网络,更配套了完善的维修、补给和支援设施。这种把平时用的基础设施和战时军事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做法,正是现代国防智慧的最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