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陈赓大将的社交圈:国共两党重要人物皆与旅长交情深厚

点击次数:152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8-25 04:59:57
陈赓大将的“朋友圈”: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都与“旅长”关系密切。 陈赓将军来自将门世家,家境富裕。他的祖父陈翼琼跟着曾国藩征战南北,屡建战功,官至花翎副将,还被封为“武显将军”,这可是个从二品的红顶子呢。 老人后来因身体原因辞去了官职,回到

陈赓大将的“朋友圈”:国共两党的重要人物,都与“旅长”关系密切。

陈赓将军来自将门世家,家境富裕。他的祖父陈翼琼跟着曾国藩征战南北,屡建战功,官至花翎副将,还被封为“武显将军”,这可是个从二品的红顶子呢。

老人后来因身体原因辞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湖南湘乡的柳树铺村,建了一座大房子,还买了不少田地,家里有许多仆人,成为了当地非常富有的人。

陈赓可以说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公子哥。

在陈赓家工作的有个放牛的小孩,叫卢冬生,他比陈赓小五岁,出身于贫穷的家庭。

陈赓和卢冬生表面上是主仆关系,但从小他们就是一起玩耍的伙伴,少爷和放牛娃之间的情谊就像亲兄弟一样深厚。

1927年8月,卢冬生跟着陈赓参加了南昌起义。

陈赓在贺龙的20军第3师6团1营当营长,卢冬生是陈赓的副官。

这时,林彪是73团3营7连的连长,粟裕则是前委警卫班的班长。

卢冬生后来成为了八路军120师358旅的旅长,这个曾经是陈赓家放牛娃的人,如今与当时担任129师386旅旅长的陈赓,职位上已经旗鼓相当了。

很遗憾,1945年12月14日晚,卢冬生,当时是东北人民自治军哈尔滨卫戍区的司令员,骑着马车外出办事。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两名苏军士兵在街上抢劫。

卢冬生在试图阻止他们的不法行为时,在马车旁不幸遇害,年仅37岁。

要是卢冬生能活到1955年,或许也能像当年的“少爷”一样,成为十大将中的一员呢。

之前说过,陈赓老家在湘乡,家里特别有钱。离陈家不到10里的楠竹山村,也住着一户有钱人家,姓谭。

谭家在湘乡很有名,祖上是清朝的秀才。现在家里的当家是谭润区,他是个很有学问的老先生。谭润区在靠近陈赓家的一个叫七星桥的地方,办了一所私塾。

不管贫穷富贵,只要孩子愿意读书,谭润区都愿意教授。

同是湘乡的富户人家,陈家和谭家几代人都是好朋友。这所私塾又正好靠近陈家,所以陈赓自然而然地成了谭润区的学生。

谭润区有个儿子叫谭政,他在私塾念书,陈赓和谭政成为了同窗,从小就是好朋友。

有一阵子,为了上学方便,谭政住在了陈赓家。这三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小伙伴,加上放牛娃卢冬生,每天都在一起,吃喝玩乐形影不离。

陈赓的四妹陈秋葵渐渐和哥哥们混熟了,从小一起玩耍,可以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

几年后,经过陈家和谭家两位老人家的牵线搭桥,谭政成了陈赓的妹夫。

谭政18岁,陈秋葵15岁,两人结为夫妇。

谭政和陈秋葵结婚不久,就去了武汉参军,在国民革命军第2军军部的一个特别部队里担任文书工作。

令谭政没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谭政一直在军中忙碌,常年没回家。陈秋葵自小身体不好,又很想念她的丈夫,心情一直很沉重,最后病倒了,常常咳血,不久就去世了。

后来,谭政加入了秋收起义的队伍,跟着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

1955年,陈赓和谭政一起成为了十大将,陈赓排在第四,谭政排在第五。

陈赓家里有个仆人,是湘乡那边的人,名字叫许克祥。

确实,就是这位许克祥,后来策划了轰动国内外的“马日事变”。

从前,许克祥在陈赓家做雇工。陈赓的父亲陈绍纯注意到许克祥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觉得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有意帮助他。

陈绍纯帮许克祥介绍去了湖南的讲武堂。

许克祥从讲武堂毕业后,加入了同盟会,参与了辛亥革命。

后来,他担任过第6混成旅第19团团长,黔军第4师独立旅旅长,以及国民革命军第35军第33团团长,负责驻防长沙。

1927年5月21日,许克祥带领他的部队在长沙发动了一场名为“马日事变”的行动。他们封锁了省和市的党部以及工人纠察队的总部,还袭击了郊区的农会,抓捕了共产党人及其家人。在那个夜晚,他们逮捕了大约3000名工人和农民群众,并杀害了其中的上百人。

虽然陈家对他有过帮助,而且他知道陈家的儿子陈赓和女婿谭政都是共产党员,但许克祥还是对他们网开一面,没有为难陈家的人。

再回头说说陈赓的事情。

陈赓在谭润区老人的私塾念书结束后,考入了长沙育才中学,在那里遇到了一个来自同乡的小伙伴,同样是湖南湘乡人的宋希濂,宋希濂成了陈赓的小兄弟。

1923年冬天,孙中山在广州的政府军政部长程潜号召湖湘的年轻朋友们放下笔,拿起枪,参加革命。宋希濂和长沙市育才中学的同学们陈赓准备去报考广州的陆军讲武学校。

那年宋希濂才16岁,家里条件不错。不过他爸爸认为他还太小,不太同意他这么早就去当兵。宋希濂心里着急,最后只能带着三叔给的35块银元,和好朋友陈赓一起去了广州。

在陈赓的支持下,他们一路上吃穿不愁,住行都挺顺利,很快就到了广州,并成功进入了广州革命政府的陆军讲武学校学习。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这些来自湖南的学生虽然已经通过了考试,学校却迟迟没有开学,直到1924年3月,学校还在准备当中。

陈赓这个人天生爱动,闲着没事的时候就爱拉着宋希濂到处转悠。有一天,他们逛到了广州东边的黄埔岛上,发现那里正好有个陆军军官学校在招生。

陈赓和宋希濂闲来无事,就报名参加了考试,没想到一考就过了,不久之后他们俩都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成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

在黄埔军校的那些日子里,陈赓是学校里响当当的人物,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在第二次东征陈炯明时,在华阳一带遭遇了失败,叛军紧追不舍。

到前线督战的蒋介石担心被叛军俘虏,掏出手枪想要以身殉国,幸好陈赓眼疾手快,抢下了校长的枪……

陈赓不顾一切,亲自背起蒋介石,硬是把他拖了出来。

然而,一年之后,蒋介石已经完全忘记了是他被共产党员救了一命这件事。

1926年,在“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学生中发起了一场“清党运动”。他要求学生们只能加入一个政党,不能同时属于多个党派。

陈赓愤而离开了蒋介石的反动阵营,从此与蒋某人分道扬镳。

陈赓从湖南湘乡带出来的年轻战友宋希濂,后来却选择了与陈赓不同的道路。

尽管两人的政治观点不同,但宋希濂和陈赓之间的私人友谊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1933年,陈赓在上海治腿伤时,在租界被抓,后来被押到南京。得知此事后,宋希濂非常焦急,急忙召集了二十多位黄埔军校的同学,连夜去见蒋介石,请求放了陈赓,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命为陈赓担保。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蒋介石念及陈赓昔日的救命之恩,将他从牢房转移到客房中软禁。

宋希濂一直担心蒋介石会继续对付陈赓,于是特意让人给陈赓传达了消息。

“你可千万别想着逃走了,你的安全可是我们十几个同学拿自己的脑袋作保的呢!”

陈赓和宋希濂从小一起玩,怎么可能不知道宋希濂话里的暗示。

宋希濂明显地告诉陈赓,现在松绑了,不再关在牢房里了,有机会就逃吧。反正我们十几个人都来作保,校长也不会一下子把这么多黄埔将领都抓起来。

不久之后,经过蒋介石的同意,宋希濂假借劝说陈赓投降的名义,邀请了一群黄埔军校的同学,以给陈赓过生日为借口,在宴会上让陈赓悄悄离开了。

而蒋介石对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事后追究宋希濂等人的责任。

陈赓在黄埔军校的校友们总是保护他,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

在1931年中央特科时期,陈赓被派往天津建立特科组织。他乘坐火车刚到浦口车站时,发现有一名国军将官在一群校尉军官的簇拥下,正准备上车。

陈赓透过车窗仔细一看,竟然是老相识,曾经在黄埔军校教过兵器知识的老钱,现在担任国军第32军中将军长。

陈赓立刻提高了警惕,把毡帽往下拉,遮住了半张脸,装作在睡觉。

没过多久,忽然有人凑到陈赓耳边小声说:“陈先生,钱军长请您过去坐坐。”

陈赓装作醒了,一抬头看见说话的人是一名穿着军装的少尉。

陈赓说,你认错人了吧?我姓陈,但不认识钱军长。

这名军官只好转身离去。就在陈赓准备转移车厢时,钱大钧竟然亲自走了过来,掀开陈赓头上的毡帽,说:“你看,我没认错人吧?来,跟我车厢里坐坐!”

钱大钧挽着陈赓的胳膊走进了自己的车厢,然后对旁边的人大声笑着说:“你们瞧,我抓到一个共产党了!”

陈赓微微一笑,对钱大钧说道:“我早就不当了。”

钱大钧没有继续揭穿,转而谈起了黄埔军校的事情。他对陈赓说,那次校长遇到危险,多亏你把他背了出来,帮我了一把,不然的话,我早就没有命了。

在那次重要的东征行动中,钱大钧本应负责保护蒋介石的安全。然而,在关键时刻,他却不在蒋介石的身旁。如果当时蒋介石被抓或者自杀,钱大钧可能会面临军法的严厉惩罚。

所谓“人头落地”,钱大钧这句话确实也不算夸张。

为了让陈赓心里踏实,钱大钧接着说道:“你就放心坐车吧,我找你只是想聊聊,不是来抓你的。不过,你名气太大,认识你的人太多,自己还是要多留个心眼。”

就这样,两人一路上聊天,车子开到天津后,钱大钧并没有为难陈赓。临别时,他还送给陈赓300块钱。

陈赓离开后,他的下属感到困惑,便问钱大钧,为什么不抓住他呢?

钱大钧翘起三根手指,说:

我与他之间有黄埔军校的同学关系,我不忍心抓他。

第二,这个人在黄埔有很多朋友,名气也很大,要是抓了他,我恐怕会被人骂得很惨。

第三,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抓到他?那是因为根本就没有人真的想去抓他。

陈赓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

可惜解放后钱大钧没有留下来,不然他总得把这300块钱还给人家!

后来故意放跑陈赓的宋希濂,十几年后,陈赓也没有忘记这份情谊。

1949年12月19日,国民党华中“剿匪”副司令和第14兵团司令宋希濂在大渡河沙坪被第二野战军俘虏。

后来,宋希濂被送到了重庆的白公馆关押。

宋希濂没想到,一个多月后,陈赓特意从云南带来了两瓶茅台酒,到白公馆看他。

正好,第14兵团的中将副司令钟彬也被关在这里。钟彬也是黄埔一期的学员。这两个被俘的老同学见到陈赓时非常紧张害怕,但陈赓却没有表现出胜利者的傲慢。

陈赓自掏腰包,让人从外面买了不少美味佳肴,邀请同屋的王陵基上将一同开心地喝酒吃菜。

宴会上,陈赓只谈了黄埔军校的老同学情谊,对战场上的胜负一字未提,还特意叫来看守所长交代,宋希濂和钟彬身上有伤,王陵基年纪大身体又不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照顾他们。

陈赓离开后,王陵基羡慕地看着宋希濂和钟彬,叹了口气说:“哎,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老同学呢。”

后来,这三个人都被送到了功德林,陈赓多次去看望宋希濂,一直到1959年12月,宋希濂成为首批获得特赦的人为止。

在被国民党俘虏的将领中,和陈赓关系好的人不少。黄埔军校第五期的小师弟、青年军整编第二零六师少将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的邱行湘,每每提到陈赓,都赞不绝口,称他是大师哥。

1948年3月,邱行湘在洛阳的一场战斗中被俘虏了。

邱行湘不服输,他认为自己战败的原因是胡琏和杨伯涛不敢上前增援。

所以,邱行湘被俘后,心里有点抵触,直到见到了陈赓……

据说邱行湘有些不服气,陈赓就想见见这位黄埔五期的小师弟。

陈赓坐到邱行湘对面,说道:“你就是邱行湘吧?我们都是黄埔五期的同学,我叫陈赓。”

陈赓这个名字,大家都知道!

在黄埔军校的将领中,“陈赓”这个名字充满了传奇色彩。

邱行湘立刻站起来,挺直身子行了个礼。

陈赓态度特别和蔼,赶紧请邱行湘坐下,说道:“当兵的,输了就是输了,作为将军,哪能老找理由呢?承认失败不算啥,要是输了还找借口,那才真丢人。”

陈赓说完后,邱行湘感到有些惭愧,低下了头……

分别的时候,陈赓笑着说道:

我高兴地告诉你,你被解放了。我相信,你还能得到大家的原谅,自己也能走出困境。从今天起,你就和我们的队伍一起行动吧,欢迎你到我们的解放区来。

陈赓特别交代后勤团队,为邱行湘准备了十多罐猪肉,让他路上能有东西吃。

后来,邱行湘和宋希濂一样,也被送去了功德林,1959年12月第一批获得特赦。之后,定居南京。

几十年后,每当说起洛阳战役,邱行湘总是念叨起陈赓送过的十几个猪肉罐头。

这不是陈赓第一次给被抓的黄埔同学送罐头了。

陈赓将军每次去看望被俘的师弟们,都会塞给他们一大堆猪肉罐头,让师弟们感动得不行。其实,这堆罐头原本就是从师弟们那里缴获来的。

陈赓性格风趣,每次部队打胜仗,如果俘虏中有黄埔军校的学生,他总会跑过去看看。

一碰面,常常聊起:

我跟胡宗南长官是同班同学,小时候我经常揍他,有时还把他揍哭了。

这些小师弟们听了都愣住了,眼中满是敬佩和崇拜的神情!

陈赓是黄埔一期的大师兄,1925年毕业后留校担任第二期入伍生连连长、第三期学员队副队长、第四期步兵科7连连长。

当时,蒋介石为了拉拢第8军军长兼北伐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把唐生智的私人代表唐生明安排进了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班。

唐生明是唐生智的亲兄弟。为了照顾唐生明,蒋介石特意安排陈赓当他的大哥哥。陈赓半夜也不少为唐生明盖被子。

陈赓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因为唐生明非常够朋友。

唐生明觉得陈赓毕业这么久才混个小连长,实在看不上。他想给陈赓写封推荐信,让他去投奔唐生智,争取当个团长或者旅长干干。

但陈赓婉拒了这份好意。

后来,唐生明一毕业就去了武汉投奔哥哥唐生智。20岁那年,他就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学生队的副总队长。没多久,他又被调任为警卫2团团长,手里握着一个团的兵力。

陈赓这时候才刚刚升为营长。

唐生明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但他为人真诚且重情重义。他在黄埔军校时深受陈赓的影响,开始同情和支持革命事业。

1927年,各地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那一年,21岁的唐生明模仿他大哥唐生智的笔迹,从第四集团军的军械库中拿到了300支汉阳造步枪和一万发子弹。他通过火车把这些武器从武汉运到了湖南浏阳的文家市镇,交给了正在准备秋收起义的部队。

事情发生的时候,正好是“宁汉合流”的时候,武汉国民政府的主席汪精卫也刚刚宣布退隐。

蒋介石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因为顾及唐生智的面子和势力,也只是骂了几句脏话,批评唐生明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富家子弟”,命令唐生智对他进行严格管教,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之前提到过,陈赓有一位妹夫,后来成为了谭政大将。此外,陈赓还有一位连襟,名叫陈锡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陈赓的第一任妻子叫王根英,她是上海人。在她加入中共特科工作期间,她与陈赓结为了夫妻。

1933年10月,王根英因为叛徒的出卖而被捕。四年之后,在组织的帮助下,她重获自由。随后,她回到了延安,在八路军第129师供给部财经干部学校担任政治指导员。

1939年3月8日,学校被日军突然袭击,王根英在战斗中牺牲。

王根英有个妹妹叫王璇梅,那时候她才十岁左右。

抗战结束后,根据组织的安排,陈赓派人将王璇梅接到延安,开始投身革命事业。

陈赓对待王璇梅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妹妹一样,非常关心她。

1949年,陈赓牵线搭桥,王璇梅和陈锡联结为夫妻。

陈赓和陈锡联在鄂豫皖苏区认识。那时,陈赓是红四方面军12师的师长,陈锡联是红10师30团特务连的指导员。

抗战开始后,陈赓和陈锡联都在八路军129师工作,陈赓担任386旅的旅长,而陈锡联则是385旅769团的团长。

1943年8月,陈赓和陈锡联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两人住在同一间宿舍,很快就成了关系亲密的好朋友。

陈锡联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名叫粟格,是陕西米脂有名的美人。夫妻俩感情非常好,粟格常常去党校探望陈锡联,这让很多还没有结婚的学员们羡慕极了。

很遗憾,一对让人羡慕的情侣,1948年春天,当陈锡联在前线指挥作战时,粟格却在后方病逝了。

粟格的去世让陈锡联很伤心,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为这件事感到难过。

陈赓对陈锡联的状况感到非常担忧。

1949年7月,王璇梅加入了前往南方工作的第四野战军队伍,在从长沙前往南京的路上,她请了假去上海看三年未见的母亲,没想到在那里遇到了也在上海的陈赓。

陈赓此时已经是第二野战军4兵团的司令员了。见到王璇梅时,他眼前一亮,说道:“你先别急着回去,跟我到武汉一趟,我给你介绍一个人。”

几天之后,正在武汉调动兵力,准备向大西南进军的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遇到了兄妹俩。

一段美好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王璇梅后来嫁给了陈锡联。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陈锡联,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陈赓大将被誉为传奇将军,看看他的经历,就能明白他的一生是多么不平凡和灿烂!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全国只有几十个党员。

1924年底,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继续留在黄埔军校。先后担任第2期入伍生连长、第3期副队长、第4期步兵科一团7连连长。

当年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他报名加入了敢死队。面对高高的城墙,他只身一跃,徒手攀爬,成功登上了城墙。

第二次东征,帮蒋介石捡了命。

1927年8月,我参加南昌起义,担任营长。

在1928年到1931年期间,他担任上海中央特科的情报科科长,负责收集情报和惩处叛徒。

1931年9月至1932年9月,他在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工作,一年时间里从团长升任为红四方面军的参谋长。

1932年9月,在战斗中右腿受伤,10月秘密前往上海治疗。

1933年3月,他在上海的租界被巡捕抓住,随后被送到南京。两个月后,他成功逃脱了。

1933年6月,前往瑞金的红色根据地,担任彭杨步兵学校的校长。

1934年10月,队伍开始了长征,他担任干部团团长。1935年5月1日,他带领干部团成功渡过了金沙江,帮助红军化险为夷。

1937年8月,红军在三原进行了改编,当时担任了八路军129师386旅的旅长。

1937年10月,带领386旅跨越黄河,以其高超的指挥才能,多次设伏打击日军,让日军感到非常愤怒。日军甚至在坦克上写下了“专门对付386旅”的字样来自我激励。

美国的军事观察团把386旅誉为中国最出色的旅。

1940年,他带领部队在太岳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担任了太岳军区的司令员。

1946年8月至9月,我军击溃敌军超过一万人,解放了五个县城,并消灭了胡宗南部号称“天下第一旅”的部队。为此,新华社发起了向“太岳纵队”学习的号召。

1948年,我们成功解放了洛阳、郑州等众多大城市和500多个中小城市,共消灭了33万敌军。

1949年,带领第4兵团,在九江成功突破长江防线后,指挥第4和第15兵团从江西迂回进军,先后解放了南昌和广州,随后带领部队一路挺进大西南。

1950年,担任云南省主席和云南省军区司令员。

1950年7月26日,中国军队前往越南帮助越南抵抗法国殖民者,并在奠边府取得了重大胜利。

1951年,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副司令员,并兼任第三兵团的司令员。

1952年,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理司令员。

1953年,他担任军事工程学院的院长、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

1954年10月31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他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并获得了1级八一勋章、1级独立自由勋章以及1级解放勋章。

1959年,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的副部长以及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委员。

陈赓大将的一生充满了精彩的故事,他的经历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