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续冲击AI,美国科技巨头豁出去了!
一周连发高薪聘请AI人才,年薪一个亿的开口,美国招这么多,又是在赌什么?
硅谷豪赌
2025年6月的硅谷上演了一场现实版“偷家”行动。扎克伯格亲自整理了一份全球顶尖AI研究员名单,创建名为“招聘派对”的WhatsApp高层领导群,全天候讨论挖角目标。
年仅28岁的华裔天才亚历山大·王被任命为首席人工智能官,扎克伯格以143亿美元收购其Scale AI公司49%股权,将这家公司估值推高至290亿美元。
而这笔钱什么概念?相当于中国前十大互联网公司半年的研发总投入。
更令人震惊的是薪酬数字。Meta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博斯沃思承认,为极少数关键岗位提供了“九位数”薪酬合同。业内消息源证实,多位华人研究员的签约奖金达到1亿美元级别,彻底改写科技人才市场规则。
如此的大手笔,这是要干嘛?
原因很简单,2025年的技术战场早已进入"末日决战"阶段。量子芯片突破5纳米,6G通讯初步落地,这些关键战场谁能抢得1%的优势,谁就拿捏住人类未来数字生态的关键。
可以说,一场人才争夺战,已经升级为“国运豪赌”。
当扎克伯格宣布2025年将投入600亿至65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时,科技行业另一面却经历着刺骨寒冬。截至2025年6月中旬,全球已有超过150家科技公司裁员超76000人。
微软裁减超过6500人,谷歌、亚马逊启动人员优化,就连大手笔招揽AI人才的Meta,也裁掉了约3600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5%。一边是AI人才的天价薪酬,一边是大规模裁员,科技行业正经历残酷的价值重估。
直接地说“决定未来职场价值的将是‘AI年龄’而非传统经验”。一个12岁开始使用AI大模型的中学生,到22岁大学毕业时已拥有10年“AI年龄”,其AI应用能力可能远超40岁却只有两年“AI年龄”的资深工程师。
更不必说,如今全球一半的AI人才都是中国人。全球顶尖AI研究人员中,中国籍专家占比达47%。这些科学家正成为各大科技巨头竞相争抢的“香饽饽”。
自然地,就在Meta挖角OpenAI的同时,英伟达悄悄招揽了两位清华天才。
科技巨头变“散财童子”
朱邦华和焦剑涛,这对30岁左右的搭档曾联合创办生成式AI公司Nexusflow,在模型训练与评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黄仁勋不仅开出优厚条件,更承诺给予充分的研发自由。
可以见到,中国顶尖高校成为硅谷最重要的人才基地。
谷歌DeepMind实验室华人研究员占比超30%,微软研究院AI团队每三位核心研发人员中就有一位华裔。清华、北大和浙大均跻身世界顶尖AI研究机构前25强。
显然,各大科技巨头的豪赌,开始疯狂在中国AI人才上押注。
而扎克伯格更是将2025年定义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一年”。他计划在曼哈顿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预计到年底Meta将拥有130万个用于AI的GPU。这种投入规模堪比当年的太空竞赛,战场已从外太空转移到算法和代码的世界。
这场豪赌充满不确定性。业内最乐观的专家也承认,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之路充满挑战,当前AI系统在推理、创造性思维等方面仍存在重大缺陷。
值得警惕的是,Meta在元宇宙项目上已投入超600亿美元却收效甚微。
英国《计算机周刊》发出警示:科技巨头们正依靠AI未被发掘潜力的救世主式幻想来支撑技术竞赛。
而天价挖角可能扭曲创新生态,毕竟初创公司根本无法与大公司在薪酬上竞争,导致人才向少数巨头集中。
更深远的影响正在酝酿。当顶尖AI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各国都在加强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和保护。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高级总监梅兰妮·哈特曾公开呼吁:“让我们偷走中国最好的工程师。”这种论调背后,是人才争夺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可以说,当科技巨头们争相开出天价支票时,OpenAI首席产品官凯文·韦尔发出警告:“2025年将是AI在编程能力上永久超越人类的一年,而决定这场超越速度的,正是此刻正在谈判桌前犹豫的天才科学家们。
黄仁勋的断言依旧响亮:“全球一半的AI人才都是中国人。当扎克伯格亲自调让新加盟的华人科学家坐在自己身边,这场人才争夺战早已超越企业竞争范畴。
不过,面对顶尖人才流失,中国并非束手无策。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提供最高201万年薪,虽与硅谷天价相比仍有差距,但中国拥有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丰富应用场景的独特优势。
而上海、深圳等城市推出贴心政策,直接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腾讯则发起全球算法大赛,以数百万奖金池和校招offer吸引人才。
且特朗普时期对外国留学生的限制政策,意外加速了人才回流。被美国驱逐的华裔科学家中,有42%选择来华工作,比例较往年翻了一番。
只得说,如今的AI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人才对人才的对垒,而是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技术对抗,当美国疯狂投流中国人才,这AI市场自然是要变了天。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