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缝纫机跟拖拉机似的“嗡嗡”响,楼下透析机“滴滴”催命,这画面搁谁家都得说一声离谱,可这就是广州一幢小楼里的日常活剧。你瞧,二三楼是血液透析的地界,四楼卷着衣服针线活,来回折腾的,其实就那帮尿毒症患者楼上缝纽扣挣几个钱,楼下捧着命花几个钱。说句夸张点的,这地方比港片还狠点,全员命悬一线,生死两头跑。
说起这工厂老板谢强,亏了三百万都没撒手。“最早干这个,不就是琢磨点营销花活,”他自己都不遮掩,“真下场一折腾,才知道这伙人比谁都难,一松手就真没人管。”你别说,还真不是单纯做慈善,结构可比啥扶贫项目精巧多了。上下楼直接打通,空间上的互补算是走了脑子的,难不成还真让这些身体本就捉急的患者去风里雨里奔波?拉倒吧,这点距离省的,命都能多吊几天。
再瞅时间安排,也漂着味儿。三天两头得洗肾,这活儿,普通老板早嫌人事儿多,在这反倒成了理所应当的“公假”,一分钱工资都不少给。你说这玩意儿搁外头谁信?生产线也故意慢了两拍——谢强嘴里打趣,“他们力气本来就不顶事,没必要要了命。”
至于收入,咱别眼红,说是自食其力,实际上就是保命线。工厂包吃包住,月头算下来就够补医保缺口,多给了几百“控水奖”,还真有点人情味。可存钱?做梦去吧。正好够糊口,攒不下啥,但能让你别再啃家里。
奇葩点还在后头。你在这干,不光有30块钱一天的营养补贴,二次保险啥也给买了——就怕人挺不住半路撂挑子。哪怕是这样,来这工厂的五十八号人马,超过一半都是尿毒症患者。他们的尊严啊,不是靠谁白给,而是一刀一线跟自己命死磕出来的。
你以为他们没别的活路?恰恰相反。张顺说,在外头找个活比登天还难,跳槽、试工,干脆人人家就把你手看一眼就打发走了——袖套都快被捂破,好遮住针眼和凸出的血管。别提多憋屈,“好像生来就是被社会扔出去的。”在工厂,没那毛病,大家都明着病,痛快。
鲜辉也直白“出来自己挣饭吃,没人说三道四。心情硬是好。”你说再多钱买不来这份心理踏实——谁都有手抖抽筋,肾友们自发杯里兑蛋白粉,速效救心丸、糖果常备不惧“暴毙”,一团体感扶持,比什么医疗团队靠谱。
不过说真的,这份体面比小贩生意油水都辛苦。张顺再厉害,月里下来也就四千五,硬是攒下一千多,还不是留着买点营养针灌自己。上哪省钱?来这命都省了。邱秀兰更狠,家里窝了五年心态快塌了“我宁愿累死外面,也不想烂在病床上。”只能说,这群人要的不是苟且,是找回点骨气。
这模式本身是被逼出来的。你说谢强做慈善,他头一个不认。直说一开始就是抢客源,噱头玩营销。2017年政策松绑,私立透析中心变蘑菇,刚冒头就发现,和公立医院斗设备摆一排养闲人。他们只能“内卷”出餐食、住宿、就业一条龙,原本想着能多占点市场。说穿了,不过一桩商业“异种”。
到2021年,国家又推尿毒症透析跨省结算,地头蛇也能全国招兵买马。再到广东这些地儿落地,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不看户口,直接催生出工厂诊所联动链。看似有点冒险,实际上被政策推进着一路向前。
可顶着“创新”光环,部分操作真让人犯嘀咕。行里还有“透析头子”,丧心病狂地在网上发帖揽病人,捞介绍费。你说这算不算消费弱者?有说法担心,万一这模式走歪,人就成了债务奴,失去换跑道的资格。从理论到现实,市场根本养不起都快赔光的模式,谢强三年扔了三百万,连他自己都说苦,低价接单干不了几天,总不能一直拿阿Q精神支撑。
归根结底,这种“缝纫机+透析机”组合拳,不过是社会还没找到更大兜底方式前的“土办法”。领会不到制度保障的普及力,只能在夹缝里自我救赎。工厂和医院的缝隙里,点着一只小蜡烛,要么被患者血汗浇灭,要么被老板亏损吹灭。
这地儿没啥可以“完美复制”的秘方。更像一面镜子,扎眼地照着社会问题一头用劳动力换生存权,一头要制度把病人和工人这两张身份彻底拉直。到底啥时候,这两个身份能不用命去换?这事儿还得掂量。
您觉得,让病人靠劳动换命,这答案,真能长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