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跳远项目,这铜牌,这教练泪流满面,咱就说,这背后到底有多少事儿没被镜头扫到?
石宇豪拿了个铜牌,大家都在看台上为他鼓掌,电视机前的我也跟着乐呵,但看到他教练在采访区偷偷抹眼泪,突然就有点不是滋味。这眼泪,是喜悦,是委屈,还是别的什么?这比赛才过去多久,情绪还没完全沉淀呢,脑子里全是问号。
很多人只看到了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或者看到他们冲过终点线的那一瞬间,觉得就是成功了,一切都水到渠成了。但为了这一个铜牌,这四年,甚至更久,这得吃多少苦?我倒不是说运动员吃苦不对,这是他们选择的路,但有时候,我们是不是太习惯于只看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那些旁人看不到的挣扎。
就拿跳远来说,这可不是站着不动就能成功的项目。每一次起跳,都要考虑助跑的速度,踏板的力度,空中姿态的调整,还有落地时的角度。稍微一点偏差,结果就可能天差地别。石宇豪这次跳出的 8.21 米,这是他个人最好成绩吗?好像不是,之前他跳过 8.30 米,是在 2023 年的世界田联钻石联赛摩纳哥站,那次他拿的是银牌。但这次是奥运会,是最高舞台,能在这样的压力下还能稳定发挥,拿到铜牌,这本身就很不容易了。
教练的眼泪,我猜,肯定不是因为拿到银牌比铜牌少了一点点。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吧。他看着石宇豪从一个普通的少年,一步步走到今天,期间肯定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伤病的折磨,甚至自我怀疑。我之前看过一个采访,石宇豪自己也说过,有几次因为成绩不理想,感觉自己快要放弃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教练在旁边一直鼓励他,逼着他继续练。
我们看体育新闻,总是说“某某运动员刻苦训练,日复一日”。这句话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到底什么叫刻苦?是每天早上五点就起床去训练场,还是冒着伤病的风险,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突破自己的极限?我记得有一次,石宇豪在一次比赛前受了小伤,队医建议他休息,但为了参赛,他硬是咬牙坚持,最后成绩也受到了影响。那种疼痛,那种心理上的煎熬,我们普通人很难体会。
奥运会跳远决赛,说实话,竞争太激烈了。赛前大家都在说,这次的夺冠热门是谁谁谁,石宇豪可能就是陪跑的。但你看,他硬是杀出来了。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明明知道自己实力不是最顶尖的,但就是不服输,拼尽全力去争取,最后居然还能站在领奖台上。这其中的心理变化,肯定也很复杂。
我记得前几年,有个跳远运动员,成绩一直不稳定,有时候能跳进决赛,有时候连预赛都过不了。那时候网上很多人都在喷他,说他“没出息”,“不争气”。但是,谁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少?也许他也在努力,只是天赋真的有限,或者状态就是没调整好。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成功归结于天赋,把失败归结于不努力,这种看法,是不是太简单粗暴了?
石宇豪这次的铜牌,对我来说,更像是对那种“我不放弃,你也不能小看我”的一种回应。教练的泪水,也像是对所有不被看好的努力的一种肯定。你付出了,你坚持了,即使结果不是金牌,但你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本身就值得骄傲。
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运动员光鲜的一面。但光鲜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是对身体极限的不断挑战,是对伤痛的忍耐,是对失败的承受。教练更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要为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比赛操心,还要在运动员低谷时给予支持和引导。一个运动员的成长,没有教练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这次比赛,石宇豪的教练在赛后接受采访时,提到最多的就是“不容易”。他说,石宇豪这几年经历了很多,伤病、状态起伏,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听到这句话,我才有点理解那眼泪的含义。这眼泪里,有对过去艰难岁月的释怀,有对石宇豪坚持不懈的欣慰,也有对自己作为教练的责任和付出的一种肯定。
我们社会上,是不是也应该多关注一下这些幕后付出的群体?教练,医生,工作人员,他们也是体育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习惯性地只关注明星选手,但没有这些支持系统,再有天赋的运动员,也走不远。
所以,下次再看到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不妨多想一层。想想他们背后的汗水,泪水,以及那些默默付出的教练和团队。毕竟,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
比赛结束了,石宇豪拿到铜牌,教练也流下了眼泪,但生活还要继续,训练还得继续。下一次,他会站上更高的领奖台吗?还是说,这块铜牌,已经是他努力的最好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