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0日,这一天仿佛往池塘里扔进一颗巨石,激起的波澜席卷全国。解放军报发了一篇重锤式的评论,开头就把《苦恋》这部尚未公映的电影钉在了道德和政治的耻辱柱,这事不光让文化圈炸了锅,也让全国媒体如临大敌。问题来了,为什么文汇报却一反常态,顶住压力,死活没转载这篇所谓的“权威点评”?这样“顶风作案”,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不可言说的故事?谁在为谁冒险?这场戏的主角又会是谁来收场?
一边是高举大棒上纲上线的评论,一边是文汇报的“我偏不听指挥”,两派针尖对麦芒。有人大骂文汇报“无组织无纪律”,也有人连夜打电话说你们做对了,别把我们的希望之灯给熄了。看似一场普通的新闻转载风波,其实牵动的是一场文艺和权力、自由与限制的正面碰撞。所有人都在等,等文汇报的下一步要怎么走。而背后,有的笑在脸上,有的急在心上,有的则想悄悄收拾残局,这场新闻风暴远未到尾声。
事情像一团乱麻,一拉就扯出不少头绪。解放军报的大字标题一出,新华社随即下通知:各省市大报都得第一时间转载,口号喊得震天响。然而,文汇报做了个“胆大包天”的决定,一夜之间成为焦点。有人喊话说:“这算哪门子党性?”也有人为没转载叫好:“终于有人讲点理!”普通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街头巷尾、茶馆理发店,全成了“评剧场”。有文艺圈的同行说,“电影都没放,凭啥就给人扣大帽子!”也有铁杆保守派批评:“哪有不跟大流的党报?”每个人都有话说,谁也不敢断言,明天又会发生什么。
行政压力源源不断涌向文汇报,领导电话如“催命符”般连番轰炸。可文汇报领导集体思忖,四十年来头一遭能掌自己文章生杀大权,怎能不算一场试炼?剧本没公映,只靠几百个字就下死判,合不合适、对不对头?这是那会儿很多编辑在夜里辗转反侧的问题。
表面上看,似乎风波稍稍平静。大家习惯了上面吼,下面抄,几个大字一发,举国一片,自然没人敢越雷池一步。这次不一样,文汇报“阳奉阴违”,但压力可一点没小。
而有的读者来电质问:“你们是不是跟党抬杠?”甚至有人举报,觉得报社要“变天”。但也有老艺术家私下说:“这才像个文人办的报!”社会各界意见不一,连敏感的市委都拿不定最后的主意。总编马达亲自跑去级别更高的市委领导家里求援,得到的是比“没意见”还要暧昧的回复。没人敢公开拉偏架,谁都不明说到底是“该转载”还是“不转载”,整个事情陷进了拖延的泥沼里,看似平静,实则谁都如履薄冰。
与此同时,报社这边还在琢磨对策:要不问题?开会讨论到半夜,写评论、磨稿子,一切都在小心翼翼地进行。可是,没人能保证这篇稿子发出去,是福是祸,是护身符还是引火烧身。马达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还得盘算:“如果顶不住真的丢了乌纱帽,底下人会不会有牵连?”
反方声音开始涌现。很多资深宣传干部和老编辑同情但也担忧:“时代虽变,规矩没全变。你们是不是太冒险了?”还有活跃在文坛的顾骧同志,他人虽到北京,也不主张搞这种“批判风”,说“不是文革,别把正常的文艺批评都搞成政治运动。”但他话里还是点到,“得讲究策略,别把事情闹死。”一时间,文汇报上下风声鹤唳,讨论多于决断。
当所有人都以为,报社要“见机行事”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来,没人能想到这一转折能从北京落地——中宣部高层贺敬之、文艺理论家顾骧都对文汇报意见表示认可:这事该由你们上海自己拿主意。更大条的是,胡耀邦同志亲自表态:“既可以转载,也可以不转载。”这一句话如同及时雨,将悬着的心全都安抚下来。
此时,市委相关负责人再也找不到理由追责。整整一个星期无人下达新指令的真相也一下水落石出——原来高层已经“微妙放行”,上海市委书记处的会议讨论、拍桌子,马达和陆灏的辩守,皆因三中全会之后的“新空气”,才未被推倒再入“旧陷阱”。这一瞬间,把上纲上线和自由采编的矛盾赤裸点燃。所有之前的紧张、顾虑和夜不能眠,都像高涨的浪潮突然决堤,一下子席卷而去。前文那些“顶风作案”、“不听指挥”的伏笔,在耀邦同志一句话下集体收割,让人豁然开朗。
这一场新闻风暴,不只是报纸编辑部的一场小型地震,也是中国报业、乃至整个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次集中爆发——文人与官员的对垒,权力与良知的碰撞,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令人记忆犹新。
嘴上说风波平息,其实谁心里都明白,暗流远未停息。文汇报的坚持,背后代表的不是一个报社的孤胆,而是一大批文艺青年的期待。这一回,事情算是躲过了明枪,可架在他们头上的“规矩大棒”依旧悬着。电话、会议、批条、上级指示,哪一样不可能再变脸?文章没发表,不代表下次没“硬仗”。“可以不转载”变成历史,但“下次呢?”没有人能保证天总是晴天。
而令人意外的阻碍也随之爆发。报社以为危机已过高枕无忧,可紧接着发现,在后续策划、文艺报道乃至人事安排上,无形的压力却丝毫没减少。批评文章虽然没发上去,但如何在今后的敏感议题上继续“踩点”,仍是顶着刀尖走路。部门与部门之间出现新分歧,有的主张仍须防守底线,有的觉得应趁着改革春风大展拳脚。甚至曾经打过招呼的上一波领导,为保立场不失,暗地里也盘算得更小心,“下回就别这么冒进了。”表面看,人与人依旧能谈心聊天,实际上,气氛却比以前更凝重。
同时社会上的分歧加深。有人为文汇报鼓掌,说这是开风气之先;也有人拍桌子说文汇报能活着简直是万幸,下次可不能再“顶撞上头”。不同立场的人彼此间的“火药味”反倒更足,不少编辑记者私下咬耳朵:“今天靠的是大人物出面,下回没高人保驾咋办?”更有人担忧,这一次是破冰,下回冷风再来怎么办?思想还没完全解放,新的压力和困境只会换个方式再次出现。
讲真,照这路子下去,谁还不被吓得缩头乌龟?报纸嘛,就是拿来传达“意见”的,我们老百姓看了能有什么不同见解?不转载评论员文章到底就是犯了“大忌”,是不是“革命觉悟”太低了?说到底,舆论都给弄成政治运动,要你一个文汇报讲科学分析,这不是自讨苦吃?人家让你转载你就转载,反正帽子太多,挡都挡不住。要是人人都像文汇报这样“顶风作案”,啥规矩还用讲?但不得不“夸奖”一句,好歹也是第一个“敢说不”的人,才让咱们这帮吃瓜群众有瓜可吃,有评论可聊。只是这“夸奖”背后,也许是另一种马后炮:“下次你还敢试试吗?”
有人说,文汇报这次是勇敢,有人说是捣蛋,有人觉得这样“自作主张”就是不给组织留面子。那如果以后,所有媒体都敢像文汇报这样,该转载不转载,该评论不评论,我们的舆论场会变成怎样?是会百花齐放,还是一锅乱炖?大家觉得,媒体到底应不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权,还是“听指挥”才最安全?你站哪一边?留言聊聊,你觉得文汇报这口气是顶对了,还是该照旧规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