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1958炮打金门:料罗湾海战与“纸老虎”的破产

点击次数:137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2025-08-24 12:22:41
历史瞬间 1958年8月23日,福建驻军遵令对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炮火攻击。 料罗湾,位于大金门的东南部,因渔村料罗而得名。它宽9000米,纵深3500米,是面向台湾海峡的一个海湾。作为金门往来台湾的海上通道,料罗湾的地

历史瞬间

1958年8月23日,福建驻军遵令对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炮火攻击。

料罗湾,位于大金门的东南部,因渔村料罗而得名。它宽9000米,纵深3500米,是面向台湾海峡的一个海湾。作为金门往来台湾的海上通道,料罗湾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名副其实的金门之“门”。据台湾国民党当局统计,20世纪50年代,必须每天在此卸下500吨以上物资,才能勉强维持金门10多万军民的基本生活。1958年,围绕着料罗湾海域的控制权,人民海军进行了一场封锁作战。

罗湾海域图

料罗湾海战构成了人民解放军1958年炮击金门行动的关键一环。是年7月,中东地区爆发了重大事件,美国与英国公然派兵入侵黎巴嫩及约旦。18日,中央在首都北京召开了军队高级干部会议。会议中,毛泽东强调,对中东人民革命事业的支援,不仅应停留在道义层面,更需付诸实际行动。为牵制美英的军事力量,并严厉打击国民党当局,中央作出决策,对金门地区的国民党驻军实施重点打击。翌日,总参谋部着手作战部署,向海军下达了主要任务,即与陆军和空军协同作战;具体而言,水面舰艇部队在海岸炮兵的支援下,应适时对敌方航行的舰艇及停泊的船只进行打击,共同阻断敌人的海上交通线。

一支巡逻艇大队,装备有8艘50吨级护卫艇;两支登陆艇中队,共计8艘25吨级登陆艇;以及8个海岸炮兵连,配备有29门130毫米、4门100毫米和2门76.2毫米口径的岸炮。然而,如此配置的兵力似乎不足以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面对这一挑战,如何应对成为了关键问题。

瞒天过海

为达成封锁金门三军联动的战略目标,人民海军受命集结水面舰艇,开赴福建参战。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海军的作战力量以鱼雷快艇和护卫艇等轻型海上力量为主。其中,鱼雷快艇均为苏联进口的B-123或K-123型号的小型快速舰艇,这些舰艇以其小巧的体积、迅猛的速度和强大的杀伤力著称。在近岸海域,以集群形式作战的鱼雷快艇,能够对国民党军的大型舰艇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在1958年之前,鱼雷快艇部队主要在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区域执行任务,福建前线的海军并未部署鱼雷快艇。

鱼雷艇吊装作业

为谋求战役的出奇制胜,遵循海军的部署,东海舰队毅然决定派遣鱼雷快艇六支队第一大队实施秘密南进,投入战斗。若鱼雷快艇选择海路,必经台湾海峡,极易被国民党军队或美国海军察觉,作战意图难免暴露;相较之下,铁路运输既快速又保障严密,无疑是更佳的途径。因此,一项名为“陆上行舟”的绝密行动随即展开。7月30日晚,在东海舰队司令陶勇的亲自督导下,9艘鱼雷快艇从上海张华浜火车站秘密装载,踏上征程。为了更好地掩饰真实意图,艇员们均着陆军制服,列车乘务员以及负责装载作业的工人均精心挑选了共产党员。所经车站均由站长亲自值守,列车进站停靠时,两侧均部署货车作为遮挡,沿途的桥梁、隧道等关键位置均安排民兵担任警戒。8月2日清晨,专列抵达厦门后,首先藏匿于名为“巡司顶”的隧道中,直至夜幕低垂,借助夜色掩护,将其驶至虎屿,随后利用巨型吊车,将重达20余吨的鱼雷快艇逐一稳妥地卸载至和平码头。

随后,为了提高出击效率,东海舰队副司令彭德清对鱼雷快艇的驻泊区域进行了细致选择。位于金门西南方的镇海角,正对料罗湾,其制高点烟墩山能够有效屏蔽金门岛对我方的侦察视线,且其后方即为定台湾,成为了理想的出击基地。然而,鱼雷快艇在转移至定台湾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遭遇敌方搜索雷达的探测。为此,鱼雷快艇大队决定实施“隐匿术”来执行此次转移。他们将三艘鱼雷快艇紧密编队,一艘紧随一艘,以慢速行进,并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如此一来,三艘鱼雷快艇所形成的编队在雷达荧光屏上的反射信号,与一艘50吨级护卫舰相差无几。不仅如此,鱼雷快艇成功抵达定台湾后,他们将其停泊在民用帆船的隐蔽一侧,并使用鱼网等手段进行了周密的伪装。直至24日投入战斗,敌人始终未能掌握鱼雷快艇抵达福建前线的消息。这一系列战前的保密与隐蔽措施,为我海军后续的成功突袭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

随着鱼雷快艇从陆地向福建进发,东海舰队的护卫艇大队及两个猎潜艇大队,以及南海舰队的护卫艇中队亦陆续抵达福建多港口,随时待命。北海舰队的海岸炮兵第二○○连和第二○一连,则日夜兼程,于24日抵达厦门。这些进驻福建的部队,均由海军福建前线指挥所统一调度,彭德清担任“前指”的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至此,海军入闽的行动已基本落实。海军参战部队,除去厦门水警区所辖兵力,共有92艘水面舰艇,海岸炮兵14个连队,配备60门火炮;此外,还有海军两个航空兵团(拥有53架飞机)支援福州军区空军。一支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已初步形成。

出其不意

1958年8月23日,金门炮战正式拉开序幕。我军动用了36个炮兵营和6个海岸炮兵连,总计459门火炮,对金门岛上国民党军的指挥机构及炮兵阵地等关键目标发起了猛烈炮击。炮击行动持续了超过两个小时,发射炮弹数以万计。此次炮击导致国民党军伤亡逾600人,金门防卫司令部的副司令吉星文、章杰、赵家骧不幸阵亡。

8月24日,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福建前线部队果断决定对金门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炮击,并部署海军舰艇对海上国民党军舰船进行攻击。当日,金门料罗湾停泊着包括“台生”号、“中海”号在内的17艘大型运输舰。下午5时27分,海军海岸炮兵第一四九连和一五零连率先对料罗湾内的舰船展开炮击,随后地面炮兵亦对大金门和小金门的关键目标进行猛烈轰击。“中海”号在遭受两枚炮弹击中后,迅速掉头企图逃离现场,而“台生”号及其他舰船见状,亦慌乱中纷纷驶离。

17时40分,国民党军逃离的舰艇驶出料罗湾,被解放军前方观察哨发现。18时10分,第一大队岸上指挥所果断下达指令:“鱼雷快艇出击!”隐蔽在定台湾内的184、175、103、180、105、178号等6艘鱼雷快艇接到命令后,即呈单纵队编组向战区高速前进。18时40分,编队驶入金门东碇岛附近海域时,“台生”号和“中海”号一前一后正向南行驶,周围还有“沱江”号、“湘江”号等几艘护卫舰担负巡逻警戒任务。见此情况,第一大队参谋长张逸民立即命令,按战斗队形展开成两个突击群,一中队攻击“台生”号,二中队攻击“中海”号。于是,184、175、103号鱼雷快艇和180、105、178号鱼雷快艇立即分为两个突击群向敌舰包抄过去。国民党军舰船虽在距离15链(1链约等于185米)时发现海上有不明目标向其接近,但是做梦也没有料到会是我海军的鱼雷快艇,甚至还在双方距离5链时向我鱼雷快艇发出“询问”的识别信号。19时12分,我鱼雷快艇距其4链时,国民党军舰船才猛然惊醒,急忙胡乱开火,但为时已晚,连进行机动规避都来不及了。而我军快艇抓住战机,冒着敌人炮火勇猛接敌。19时25分,一中队184、175、103号鱼雷快艇前进至距“台生”号仅2链(不足400米)时,占据了齐射阵位。随着张逸民一声令下:“开火!”5枚鱼雷瞬间喷薄而出。20秒后,“台生”号被两枚鱼雷击中,两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紧接着传来巨大的爆炸声,短短5分钟内,4000多吨的“台生”号便沉入海底。与此同时,二中队180、105、178号鱼雷快艇也对“中海”号发起了攻击,虽然“中海”号尾部被一枚鱼雷击中,但动力设备尚可运作,勉强驶向远海,侥幸逃脱。19时30分,鱼雷快艇编队在施放烟雾掩护下撤出战场,返航途中遭遇敌炮火反击,175号鱼雷快艇不幸中弹沉没,5名战士英勇牺牲。

在这场激战中,鱼雷快艇大队勇猛出击,一举击沉了一艘巨型运输舰,重创另一艘,虽付出了一艘鱼雷快艇的代价,但仍取得了海军入闽作战的首场胜利。国民党军队遭受此重创后,深感不安,于是在25日和26日被迫暂停了对料罗湾的海上补给,金门的海上交通因此瞬间陷入瘫痪。

勇挑重担

自台湾、澎湖至金门的海上通道被我们成功封锁后,国民党军队为打破封锁线,于8月27日调整了海上补给策略,将原本“中”字号的大型运输舰直接登陆的方式,转变为“美”字号的中型登陆舰在解放军火炮射程之外停泊,并于夜间利用小汽艇(船)将物资运往料罗湾码头。面对敌军的变化,中央军委明确指示要全面封锁金门,据此,海军福建“前指”制定了“大来大打,小来小打,凡来必打”的作战方针。

9月1日,海面上风起云涌,风力攀升至7至8级。正值台风过境,而另一股台风即将接踵而至的短暂间隙。国民党军方误判我方舰艇吨位较轻,难以抗衡狂风巨浪,认为在如此恶劣的气象环境中,我方舰队难以出动。因此,于14时20分,他们派出了“美坚”号中型登陆舰,装载士兵及大量物资。此舰由“维源”号炮舰及“沱江”号与“柳江”号猎潜舰三艘战舰负责护航,从澎湖马公港启航,向金门料罗湾驶去。

19时,镇海角雷达观通站传报,27海里外发现敌方护航运输船队正以单纵队形向金门驶来。海军福建“前指”迅速作出决策,调集鱼雷快艇第一大队的103、105、174、177、178、180号共6艘鱼雷快艇,以及护卫艇三十一大队的556、557、558号3艘75吨护卫艇,另有4艘50吨护卫艇,在海岸炮兵两个连的支援下,于料罗湾正南5海里海域展开对敌方护航运输船队的攻击,目标直指“美坚”号登陆舰。至23时30分,两支舰艇编队准时抵达指定海域。然而,在23时40分发起攻击时,由于岸上搜索雷达误将“维源”号识别为“美坚”号,加之恶劣的风浪超出了鱼雷快艇的承受极限,攻击行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在撤退过程中,174号和180号两艘鱼雷快艇在受伤后不幸相撞沉没。

556号护卫艇

在鱼雷快艇编队无功而返、第一波攻击失利的情况下,护卫艇编队勇敢地担当起战斗主角的重任。556、557、558号3艘护卫艇都是高速炮艇,且新造不久,下水仅仅一个月。他们接敌后,即迅速向敌“沱江”号猎潜舰逼近。23时47分,在抵达最佳距离时,护卫艇编队指挥员、大队长魏垣武下达了“向敌舰发起攻击”的命令。顿时,10多门火炮喷出火龙,带着曳光,向“沱江”号飞奔而去。23时55分,敌我间距越打越近。副艇长华克毅指挥556号护卫艇由相距3000米一直打到300米。“沱江”号虽然只是中型猎潜舰,但比起556号护卫艇来,就是大舰。面对占有绝对优势的强敌,华克毅毫不胆怯。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巧妙地指挥556号护卫艇运动至最佳阵位。艇长宫毓斌见状立即下达命令:“准备射击!”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炮声,“沱江”号遭受重创,甲板上空无一人,76.2毫米主炮也完全失效。突然,凭借船体庞大、舰体重量的优势,“沱江”号猛地右转,加速向556号护卫艇冲撞,企图将其撞翻。然而,556号护卫艇灵活轻便,轻松一转舵便躲过了撞击。此时,557、558号护卫艇也及时赶到,与556号护卫艇并肩作战,再次对“沱江”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连续遭受数十发炮弹的打击后,“沱江”号终于支撑不住,带着满身伤痕,歪歪扭扭地向台湾方向撤退。然而,行驶未远,便一头栽进马公港附近的海域,再也没有浮出水面。

在这场激战中,虽然人民海军未能如预期击沉“美坚”号登陆舰,却成功击沉了“沱江”号猎潜舰,并重创国民党军30余人,谱写了一曲以小搏大的胜利乐章,为我国海军史册留下了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

“纸老虎”现形

“沱江”号沉没之际,金门岛几乎陷入全面的封锁之中。国民党军队的物资补给遭遇极大挑战,每日的补给量仅及炮击前水平的5.5%。在国民党当局的迫切要求下,美国鉴于《共同防御条约》的约束,不得不派遣第七舰队对国民党海军舰艇进行护航。一时间,台湾海峡弥漫着战争的阴云,金门海域成为了全球舆论关注的中心。

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侵略行径,毛泽东再次谈到“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问题。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公开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中国领海主权声明发表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宣称:美国仅认可3海里的领海界限,历来未曾承认有关12海里领海的主张,并将继续按照原定计划派遣海军,为向金门运送补给品的国民党军舰船提供护航。

9月8日上午,美国第七舰队旗舰重巡洋舰“海伦娜”号率领由6艘驱逐舰组成的特混舰队,护送国民党军运输船队向料罗湾码头实施补给。此刻的美国军舰实际上已经侵入了我国12海里领海内。中午12时,中国政府再次向美国提出严重警告,美国军舰仍然停泊在国民党军军舰的周围。12时30分,福建“前指”得到中央军委下达的开火命令。12时43分,彭德清指挥第一四九、一五○、一○七、一○八、二○○、二○一等6个海军海岸炮兵连开始对料罗湾实施第三次大规模炮击。令人意外的是,我海军刚一开炮,美舰竟然未放一枪,置国民党军运输舰船于不顾,掉头向台湾方向逃去。美国军舰一走,只剩下国民党军舰船孤零零地暴露于前,我海军当即实施了猛烈的炮火打击。“美乐”号登陆舰被我岸炮8枚炮弹击中,引爆船舱内的汽油和弹药,被炸成两截当场沉没。“美珍”号登陆舰也被击伤。岸炮还击中了堆放在沙滩上的弹药,引发了一连串的爆炸,国民党军损失惨重。在此过程中,还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在料罗湾的国民党海军纷纷向台湾告急,对方问:“美国朋友在哪里?美国军舰在哪里?”国民党舰艇回应:“哪有什么朋友?美国军舰已经逃跑!”

美国舰队的动向,让毛泽东及中央军委对美国在台海危机中的战略意图有了透彻的认识。叶飞事后回忆道:“经过这次较量,我们便彻底揭开了美帝国主义的底细……”所谓的美蒋《共同防御条约》固然存在,但实则有其局限性。一旦触及美国自身的利益,若需冒险与我军发生正面冲突,它便会选择置身事外,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及其他,便是如此。

1958年,在炮击金门的战斗中,我国海军主要负责封锁料罗湾海域的任务。在此期间,海军水面舰艇部队共参与了三次海战,海岸炮兵部队则参与了五次大规模炮击以及数十次中小规模的炮击。海军部队共击沉国民党海军舰艇五艘,击伤各类舰艇十七艘,摧毁水陆两栖战车十八辆,歼敌六百余人,最终赢得了封锁料罗湾作战的胜利。此次胜利不仅对国民党海陆军进行了有力的惩罚,同时也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