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陈舜臣细说中国历史,揭秘王侯将相与名士文人沉浮录

点击次数:130 新闻动态 发布日期:2025-07-27 07:46:59
嘿,书虫们注意啦!这次我挖到宝了,一本能让你彻夜难眠的佳作!翻开第一页,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个字都透着魔力,让人欲罢不能。情节环环相扣,角色鲜活得仿佛就在你身边,这种沉浸感,简直了!我保证,这书不看,你的书架都少了份灵魂。快来,咱们一

嘿,书虫们注意啦!这次我挖到宝了,一本能让你彻夜难眠的佳作!翻开第一页,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每个字都透着魔力,让人欲罢不能。情节环环相扣,角色鲜活得仿佛就在你身边,这种沉浸感,简直了!我保证,这书不看,你的书架都少了份灵魂。快来,咱们一起遨游在这精彩绝伦的故事里吧!

《观风:陈舜臣说中国文化与精神》 作者:陈舜臣

第二章钩心斗角的大汉后宫

1

中国人不太使用“闺阀”一词。但因表意文字的便利性,只要将这两字付诸笔端,人们就能立马知其含义。或许你会认为这是笔者瞎编乱造之词,其实不然。在日本,“闺阀”一词广为人知,且频繁使用于日常生活中。

“阀”字含有“功绩”和“勋功”之意,有时也作“伐”。因而很难将它与表达“女性”之意的“闺”字结合起来。在中国,“军阀”一词广泛使用,但却不见“闺阀”一词的身影。值得一提的是,“派阀”一词已成为当今日本政界中不可或缺的特色用语,而在汉语中,“派系”一词更为通用。

我个人感觉虽然汉语中有“军阀”一词,但在表达“团体”一词时,中国人通常不用“阀”字,而是使用“党”,意为“我们的同伴”。故孔子曰:“吾党之小子。”

那么“闺阀”在现代汉语中究竟为何意呢?查阅中国通用的日本词典(商务印刷书馆版《日汉词典》)可知,“けいばつ(閨閥)”一词下列举了两个释义——“妻党”及“裙带势力”。如果汉语中也使用“闺阀”,那在该词下面的释义中一定会明确列举“闺阀”二字。由此可知,中国人虽知晓“闺阀”一词的含义,但确实不作专门词汇使用。

在“闺阀”一词的含义中,“党妻”一词表述直白,一看便知其义,而所谓的“裙带势力”,就是以裙子和带子指代“妇女”,意为“妇女的势力”。相比之下,后者为文学性译语,由此也足以可见词典编著者的用心良苦。不过,“裙带势力”又不等同于“Woman Power(女性势力)”,此为难点之所在!

历朝历代中,势力最强的“闺阀”当数皇后或是皇太后一族,即“外戚”势力。其次便是皇帝的姐妹及内亲王势力。

与妇女相关的权力集团,称为“闺阀”。若就妇女自身的权力而言,中国历史上曾诞生过三位拥有至上权力的女性: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及清代的慈禧太后。其中,武则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大周”,或许称其为“大周的武则天”更为合适。

一提及汉代的吕后,就不得不提“人彘”,这是种极为残暴的刑罚。先帝高祖刘邦驾崩后,她将其宠妃戚夫人虐成“人彘”——剁掉四肢,使其失明、失聪,灌喑药使其无法言语,最后扔进厕所里。此外,吕后还除掉了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以及其他庶出的三位皇子——刘友、刘恢和刘建。

表面看来,吕后是在为自己的儿子——惠帝刘盈扫清障碍,实则不然。惠帝虽为刘邦之子,但生性柔弱,看到戚夫人被母后折磨成人彘的惨况后,备受打击,此后更是久病不起。即位七年后,惠帝驾崩。对于吕后的这一举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有人会责骂她残暴冷血,甚至连亲生儿子都不放过。

除庶出皇子以外,就连那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忠臣们也接二连三地被吕后铲除了。至于这是否为刘邦本人意愿,我们不得而知。据《史记》记载可知,这似乎是吕后意愿,她近乎狂热地铲除功臣。这些功臣都是追随刘邦浴血奋战,于千军万马中打下江山的豪杰英雄,个个骁勇善战。于新王朝而言,他们都是极具威胁的存在。

从史书记载可知,刘邦出身社会最底层,根本不可能拥有谱代家臣。在秦末天下大乱之际,刘邦揭竿而起,辗转于沙场之间,最终打下汉王朝的江山。随着汉代开国,那些投其麾下之人自然成了功臣。功臣之中,如萧何、曹参这般始终追随刘邦之人实为少数。绝大多数都是顺势倒戈的墙头草,与刘邦毫无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他们只是预见到天下大势——江山当属刘邦后,才转而投其麾下。当然,在这些倒戈者当中,野心勃勃之人居多,更有甚者觊觎刘邦的江山,企图改朝换代。总而言之,这些“功臣”不得不防。

臧荼、韩信、韩王信、彭越、黥布等开国元勋及其势力纷纷遭到肃清。就连刘邦的同乡亲友——卢绾,也因整日担惊受怕而郁郁度日,最终亡命匈奴。在这般强大的威慑力下,初代皇帝刘邦驾崩之时,朝堂之中既无意图谋反之人,也无集万千权势之臣。

朝堂之上虽人人安分守己,但皇帝自家屋里却暗涌着夺权势力。高祖之妻——吕后,意图将夫家“刘氏的天下”更为“吕氏的天下”,一心只考虑娘家利益。吕后虽嫁入刘家,却狠心杀害刘氏子女,断刘氏香火。她的这些举动在现代人看来,可谓是恬不知耻,荒唐至极!

不过,在读史之时,我们必须尽可能地贴近当时人物的心境,并以此为镜,看历史交替得失。所以,在看待吕后之时,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当时的夫妻关系,因为它与我们所认为的“夫妇”关系大相径庭。

从相关记载中,我们可以窥知当时的夫妻关系相当脆弱,离婚再婚之事层出不穷。就连道德伦理大师——孔子的家中,离婚之事也屡见不鲜。孔鲤,字伯鱼,孔子之子,孔伋之父。孔伋,字子思,相传《中庸》为他所著。孔子到底生有几个孩子,我们无从得知。不过,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生鲤……伯鱼生伋……子思生白……”由此可知,孔鲤乃孔子嗣子。但是孔鲤生母,即孔子之妻,在晚年时为孔子所休弃。从《礼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被休弃之母去世满一年后,孔鲤仍身着孝服为母哭丧。父亲孔子得知此事后,大声说教:“儿啊,你做得过了,这有悖于礼。”

如上文所述,孔鲤之子孔伋乃是《中庸》的作者。据《礼记》记载可知:孔伋也同妻子,即孔白之母离了婚。但在生母离世后,孔白并未穿孝服服丧。门人便前来问孔伋原因,孔伋回答说:“为伋之妻也,是为白之母;不为伋之妻也,是不为白之母也。”即“父妻为母”。

孔伋,字子思,孔子之孙,师从曾子(即曾参),后世尊其为“述圣”。他同祖父孔子一样,同妻子离了婚。就连极力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治家”的孔子,其家中也不乏离婚之事。

据《史记》记载:孔鲤先孔子而亡。孔鲤之妻,即子思之母成为寡妇后,同卫人再婚。恐怕再婚之时,公公孔子尚且健在人世吧。《礼记》记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

同后世相比,当时的夫妻关系更为宽松。对孔子一家的离婚、再婚等事,世人根本没有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或许人们早已对这种事情习以为常了吧。由于离婚理由并非重点,所以在此不加赘述。

孟子因妻子坐姿不雅也差点儿离了婚。孔子家中,离婚之事更是家常便饭。《韩非子》中也记有以下逸事:卫人在女儿出嫁时叮嘱道:“女儿啊,保不准哪天就离婚了,所以平日里一定要藏点私房钱啊。”

刘邦与吕后虽为结发夫妻,但在当时那个“离婚乃家常便饭”的社会中,他俩竟能执手走到白头,这着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年轻时,刘邦随性妄为。不过,由于《史记》出自汉代司马迁之手,所以在记述汉朝创始人的生平事迹时,他定会有所顾忌,不可能轻易记下高祖刘邦并不光彩的过往。然而,司马迁的确落笔写道:“高祖好酒及色。”至于司马迁何以记下这般不堪之事,想必是因为高祖好色好酒之事人尽皆知,已无隐瞒之必要吧。但吕后偏偏又是个大醋坛子,在嫉妒这点上不逊任何人。这般性格的两个人到底如何能够维持夫妻关系呢?或许是高祖日理万机,无暇顾及吧。

不过,我认为这其中还暗藏着一大重要原因,即刘邦、吕后两人间的婚姻并非门当户对,更像是刘邦入赘吕氏之门,做了“赘婿”。

2

高祖刘邦,双亲之名不详。《史记》记载:“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即指老公公,“媪”则指老婆婆,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儿子称霸天下,双亲姓名却未流传于世,由此足以见得他们的身份是何其卑微。

吕后之父——吕公,单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因家事来到刘邦所在的沛县。《史记》记载:“避仇。”即吕公在单父遇到了纠纷,需要外出避避风头,才前往沛县。当然,吕公与沛县县令的关系甚是亲密,《汉书》记载:“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其中,“重客”是指重要的客人,即要人。因闻县令家有要人到访,沛县各官员为巴结奉迎而纷纷前往道贺。由此可知:吕后之父——吕公同刘邦之父截然相反,是位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可知,满一万户以上的大县长官“县令”的俸禄为六百石至一千石不等,不满一万户的小县长官“县长”的俸禄为三百石至六百石不等。汉承秦制,可想而知秦朝也是如此。沛县属于大县,俸禄一千石的官员可谓“大官”。此等“大官”却尊吕公为“重客”,以礼相待,也足以见其权势地位之高。看来,吕家与刘家间存有极大的门第等级差,是谓“门不当,户不对”。

众所周知,刘邦时任沛县“亭长”。十亭为一乡,乡里设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等职。“三老”为掌教化的长老,“有秩”相当于村主任,“啬夫”主管诉讼和征税,“游徼”负责维持治安。据传言,乡里“有秩”的俸禄高达百石。按“十亭为一乡”来算,亭长也不过就是个俸禄十石的芝麻小官。

然而,吕公确是俸禄千石的县令的座上之客。

沛县存在这样的风俗——若有名人到访,当地便设宴摆酒,清歌倩舞款待贵宾。其中的费用由出席宴会之人承担。

吕公为沛县县令的贵宾,故欲大摆筵席。此事的负责人便是主吏掾——萧何。他对前来道贺之人说:“贺金不满千钱者,坐于堂下”。只有贺钱一千钱以上者,方可坐于堂上,即能够登堂。即便居于堂上,席次也由贺礼的金额决定。刘邦明明身无分文,却填上“贺钱万”交了上去。在这种场合下,出一万钱者实为稀罕,就连座上客吕公也大为震惊,主动出门迎客。

相传,吕公擅长相面,他瞬间沉醉于刘邦“隆准(鼻梁高)而龙颜”的面相中。

主吏掾萧何在旁提醒吕公道:“此人固大多言,少成事。”因为他深知刘邦虽填了一万钱,但定是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而已。

然而吕公毫不介怀。他觉此人明明条件一般却敢填一万钱,且堂堂正正就座于主桌,身子后倾,气宇不凡。若于乱世中,此等男子必成气候。于是,吕公便想将自己的爱女嫁与刘邦。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吕公请求刘邦娶自己的女儿为妻之时,曰:“臣有息女,原为季箕帚妾。”得知吕公将女儿嫁与刘邦后,刘母歇斯底里般怒吼道:“你平素总说我家女儿会嫁与贵人,沛县县令这般待你,真心想要我们的女儿,你却不肯。而今区区一个亭长,你竟随随便便就把女儿打发走!”吕公亦怒言:“妇道人家懂什么!”最终,他还是将女儿嫁给了刘邦,即大汉帝国的创始人——汉高祖。

《史记》成书于汉代,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可轻信书中所用笔势及所载逸事,还需多加斟酌。我认为,历史真相或许是器宇非凡的好色之徒刘邦对吕公之女出手了。

那时,刘吕两家的身份地位过于悬殊。吕公也可能同小婿约定道:“那来我家谋事吧。”就这样,刘邦以半入赘的形式同吕雉结为夫妻。

日语中也存在“赘婿”一词。“赘”字暗含“抵押”之意,就好比是女婿将自己的身体抵押给妻家,故称为“赘婿”。此外,“赘”字另含“无用、多余”之意,例如“赘肉”。可见,赘婿如疣(疙瘩)一般,乃可有可无之物。《史记索隐》(对《史记》的注解,唐代司马贞著)记载:“赘婿,女之夫,比于子,如人疣赘,是余剩物也。”为使女儿诞下后代延续家族香火,才招赘婿上门。一旦产下后代,赘婿也随之失去了利用价值,故在当时社会为人所唾弃。

《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这段话记述了淳于髡乃何等低贱之人!古今盛名的兵法书《六韬》中也毫不避讳地提及赘婿:“赘婿人虏欲掩迹扬名者,聚为一卒,名曰励钝之士……”“人虏”即指那些成为俘虏后被当作奴隶对待之人,这里将赘婿与奴隶等同起来,实则是为强调赘婿乃何等极其不光彩、不体面之人!“迹”字在此做“经历”解,赘婿也好,奴隶也罢,皆为可耻的经历。为了雪洗这般可耻的经历,有人想要扬名正身。看到征兵宣传“只要建功立业,就能同可耻的过去一笔勾销”,这些人毫不犹豫地前去应募。于是,军队将他们聚集起来编为一队,取名为“励钝之士”。“励钝”的意思为“鼓励愚钝之人(赘婿和奴隶),使其成为精兵”。

可见,赘婿的身份地位极其低下,几乎等于同奴隶,而为了抹去“赘婿”这一可耻的经历,他们自愿加入敢死队。

据我推测,刘邦当时会不会是入赘了吕家呢?假若果真如此的话,也就不难理解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了。那么,刘邦等同于奴隶,身处任人摆布的从属地位,随时都要为吕氏粉身碎骨,因而也必须忘记自己是刘家人。

刘邦过于卖力,不小心成了九五之尊,坐拥天下。此时,他最想做什么呢?如果他真的是吕家赘婿的话,那他最想做的无疑是抹去那段可耻的赘婿经历。但如果仅仅只是抹去的话,难免会留下空白,惹人生疑。所以,抹去后必须重新涂上什么来掩盖。欲想抹去这段赘婿经历,就必须为这段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那段趣闻逸事横空问世——吕公善相人,一见刘邦“隆准龙颜”的面相便一眼相中。尔后,吕氏之母的愤怒之言也是为了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秦始皇曾说“东南有天子气”,故常常东游以求压制。别处腾起天子之气,则预示着将要改朝换代。刘邦心想“吾乃此天子之气”,便常藏身于芒、砀山泽岩石间,但吕后总能很快找到夫君。对此,刘邦疑惑不已,问其缘由。吕后回答:“你所在的地方,空中常有云气,所以我立马就能找到你。”不过,此事仅载于《史记·高祖本纪》之中,未载于《秦始皇本纪》。

云气、天子之气本就是玄幻之物,这或许只是后人为作圣天子传说而故意编造的故事。但是,我认为该传说并非无中生有,恰恰暗含着核心事实。“刘邦常逃隐山中”这一事实正是此传说的核心。刘邦为何而逃?人们往往因厌倦而逃跑。想必刘邦也正是如此,因厌倦而逃,因厌倦奴隶般的“赘婿”境遇而逃。不过,他同吕后伉俪情深,即便出逃也一定会将自己的藏身之处偷偷告知吕后。或许,出逃是一种反抗吧!刘邦想以此来改善在吕家的地位。

3

如果我的推理是事实,刘邦乃吕家赘婿的话,那在他驾崩后,吕后欲立吕氏一族为王,残暴地对待刘氏一族也就更为合情合理了。在吕家人眼里,刘邦原本就应该为吕氏一族鞍前马后,唯命是从。在他举旗起义之时,想必也是吕氏一族给他提供了物质及精神上的莫大支持。

刘邦太过卖命,竟将天下收为囊中之物。众目睽睽之下,他于金戈铁马中打下了汉朝江山,所以吕氏很难在台面之上说“这是我们吕家的江山”。

刘邦驾崩后,吕后意图还原本来“面貌”。如此看来,中国历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闺阀”——吕氏一族,同后世的诸多“闺阀”存在着些许性质上的差异。

刘邦与众臣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刘邦大概早已预料到自己驾崩后,吕氏一族将理所当然地抢占王位。

吕后有两名兄长。长兄吕泽英年早逝,其子吕台承其香火,吕后封之为吕王。吕台病逝后,其子吕嘉继位,后因荒淫无度而被废黜,尔后吕台之弟吕产继位。

非刘氏王诞生后,吕后不断地册封吕氏王。随后,被废黜的吕嘉之弟吕通受封为燕王。刘氏册封的梁王也随即被废,吕王吕产取而代之,成为吕家势力支配下的梁王。

次兄吕释之因随刘邦平定天下有功而受封为建成侯,其子吕禄却被吕后封为赵王。

吕氏一族受封为王的情况虽然不多,但受封侯爵之人却不胜枚举。吕后之妹——吕媭——虽为樊哙之妻,却受封为临光侯,乃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女侯”。

吕后长姐之子吕平,受封为“扶柳侯”。

不过,这不免令我心生困惑:当时社会已确立起了“同姓不婚”原则,即同姓者不可结为夫妻。所以吕后长姐定是同“非吕氏”的外姓人成婚生子。如此一来,其子当随夫姓。但是不管是在《史记》还是《汉书》中,都将长姐之子记为“吕平”。

实为怪哉!

唐代颜师古也甚觉怪异,他写道:“平既然为吕氏所生,就可以姓吕。但是史家只记载了其母姓一族。”即只有母姓流传于世,父姓早已被人忘却。连姓氏都遭人遗忘的父亲真可谓是若有若无之人。

吕后长姐之子为“吕”姓,我又不禁联想到“赘婿”一事。吕后的姐夫无非是为吕家开枝散叶、提供劳力罢了。

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赘婿”的地位也存在着巨大差别。既有像雅各的婚姻那样规定义务年限的,也有终身效命妻家的。至于孩子,既有完全归属妻家的情况,也有夫家与妻家各持一半权利的情况。就后者而言,通常都是长子随母姓,次子随父姓。有时也会将夫家与妻家两姓并列给孩子取名。

若吕后姐夫为吕家“赘婿”的话,那么其子随母亲姓“吕”自然也就不足为奇。吕后所生的两个儿子或许一开始也是随母姓“吕”的。

刘邦夺取江山后,事情变得错综复杂。吕氏始终认为她的丈夫是为吕家打下江山。所以,她觉得册封吕氏为王毫不为过。

唐代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建立“大周”王朝。相比之下,吕后并没有做得这么绝,所以有的史学家评论道:“吕后不像武则天那般出格。”不过,吕后之所以未能将刘氏的天下彻底更为吕氏的天下,当归咎于其自身寿命不长。刘邦驾崩后,吕后只活了十五年。若从其子惠帝驾崩后算起的话,仅仅只有八年的时间。如果吕后能够再多活十年,恐怕刘氏的汉王朝也将会覆灭,取而代之的便是吕氏创立的新王朝。

生于乱世中的吕后深知权力的维持有赖于武力。因此,她任命吕禄为上将军,统率北军,同时任命吕王吕产统率南军,保卫皇宫。

不过,吕禄那代人根本不知权力斗争的残酷,只依仗姑母吕后得以悠然称王,安逸地过着贵公子的生活。吕后驾崩后,吕禄之友郦寄曾这样劝说他:“您手中既然握有赵王印绶,就应该去封地镇守。而今您仍做上将军,统军驻守长安,这样会招致群臣猜忌。您何不归还将军印绶,把军队交于太尉(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这样一来便可高枕无忧了。”听劝后,吕禄把将军权交还给太尉周勃。至此,吕氏一族的没落已成定局。

吕禄开始优哉游哉地四处游猎。一次途经姑母吕媭(吕后之妹、樊哙之妻)的官邸时,进去拜访。得知事情原委后的吕媭怒火中烧,斥道:“你身为上将军却离军游猎,吕氏将亡啊!”说罢,便将金银珠宝散撒院中,嘴里不住地念叨着:“终归会成他人之物,守着也毫无意义。”

果不其然,吕氏一族被满门问斩,不管男女老少,悉数被诛,吕媭也哀婉地死于乱棍下。

4

“闺阀”源于女性魅力,只是一旦形成以后,唯有通过武力守护,别无他法。汉初吕氏一族的没落便是血一般的教训,淋漓尽致地诉述着这一事实。此后,朝堂与后宫中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皇后一族中,必有军人来守护自家门阀。

除保卫皇宫外,皇后一族出身的军人还必须征战沙场,对抗外敌以彰显实力。因为世人往往认为他们是靠沾皇后之光才得以出人头地,所以必须在战场上建立不容分说的功勋。

汉武帝时代的“闺阀”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征。

汉武帝第一任皇后是陈皇后,陈皇后膝下无子,失去武帝宠爱后被废。随后,卫子夫继任,统领六宫。卫子夫出身极其卑贱,乃武帝皇姐平阳公主府邸的歌女。当时,权贵们的家中都设有专门的艺人,艺人的地位也几乎等同于奴隶。一天,武帝前往平阳侯府邸看望皇姐,便相中了歌女卫子夫,将她带回了宫中。

卫子夫的母亲是卫媪。在此,姓氏再次成为一大疑团。“卫姓”女子定是与“非卫姓”男子成婚,那么所生之子理应不姓“卫”,而应随夫姓。抑或者她的丈夫也入赘卫家,成了“赘婿”?只是招婿上门的人家一般都是有田有地的体面人物,而卫媪不过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介女仆而已。

卫母的女儿为何姓卫?理由显而易见。其实卫母并无夫君,换言之,她是位未婚母亲。由于孩子没有父亲,所以只能随她姓“卫”。据说,卫母深讨男子欢心。在花季年龄遇上了形形色色的男人,生下几个孩子。当然,这些孩子的父亲各异。

至此,“闺阀”显然还没有形成。皇后一族的卫家,连个完整的家都没有!卫母虽在身边,但却不知生父姓甚名谁。在世人眼中,卫家极其混乱不堪。卫皇后之母四处与不同的男人厮混,生下若干孩子,卫皇后乃其中一人。或许卫母自己也搞不清楚卫皇后的生父到底是何许人也。因此,卫皇后无法将娘家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岂止如此,就连她是否真的存在娘家一说也尚且令人生疑。正是因为她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所以更是一心渴望拥有坚强的后盾。

当然,卫子夫并非一入宫门就立马受封为后。她入宫之时,陈氏的皇后之位未被废黜。卫子夫只得竭尽全力以求在深宫中生存下去,而后宫之中,以窦太后为首的势力最为强盛。

武帝为窦太后之孙、王太后之子。也就是说,在汉武帝即位时,祖父文帝的皇后——窦氏,以及父亲景帝的皇后——王氏两位太后尚存于世,徜徉于后宫的权力之争中。因此,汉武帝后宫中的“闺阀”不但存在,而且还是双重“闺阀”。

窦太后原为吕后的侍女。不知是因身边的侍女过多,还是想要换批新人,一天,吕后将身边的侍女钦赐诸王,每人五名。诸王,即刘邦之子,居于各自分封的领地内。侍女时代的窦太后也位于钦赐品之列。她生于清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因惦念老家,所以有意去赵王身边侍奉。于是,她去拜托负责遣送的官员,说:“请把我放在前往赵国的队伍里吧。”谁知,这位官员竟忘记了这一请托,将她归入了前往代国的队伍中。百般无奈之下,窦氏含泪前往代国。

代王为刘邦四子,母薄氏。薄氏不得圣宠,一生只侍寝过一次,却在侍寝后有幸怀上身孕,生下代王——刘恒。不过,不得圣宠之事,反而成了一大幸事。刘邦驾崩后,那些受宠的妃嫔皆被吕太后幽禁宫中,其中最得圣宠的戚夫人甚至被虐成了“人彘”。

在后宫的三千佳丽中,唯有一人不被吕太后憎恶,那便是薄姬——如姓氏所示那般,形单影只的薄姬。大概是因其他妃嫔自恃得有圣宠,故在年老朱黄的吕后面前傲慢失礼吧。相比之下,薄姬无圣宠可依仗,故在吕后面前万分谦卑恭敬。吕后应许她,说:“随你儿子一同去代国吧。”

吕后驾崩后,专横跋扈的吕氏一族开始没落。此后,立谁为帝便成了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刘邦子嗣中,刘如意、刘友、刘恢及刘建四人皆为吕后所诛杀,庶长子齐王刘肥亦已离世,仅剩代王刘恒及淮南王刘长二人尚活于世。不过,庶长子刘肥仙逝后其子刘襄嗣位,由于他是刘邦的皇长孙,所以也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

汉朝群臣们最终会做出何种选择?他们绝不允许朝堂之上再次出现吕氏这般只手遮天的外戚势力。这自然成了此次推选皇帝的基准。齐王虽是有力的候选人,但其母娘家存在驷钧这般恶徒,因而失去入选资格。再看代王的情况,其母薄姬本人自不用说,薄氏一族也均是谨慎贤良之辈。因此,诸臣决定拥立代王为新帝,恭迎他入主长安城。

代王刘恒登上皇位成为汉王朝新一任君主——文帝,皇后窦氏。阴差阳错去到代国的窦氏在宫中独享圣宠,其子刘启也被册立为皇太子。由于代王正室在此前仙逝,皇太子之母窦氏也就被册立为皇后。

窦氏出身侍女,家境清贫,其弟甚至在街上遭人贩子拐卖。这恐怕是史家之笔有所忌惮,未能道明真相吧!其弟极有可能为亲生父母所卖,并非人贩子,想必买主一定知晓事实的真相。不过,窦氏最终还是找到了弟弟。我个人认为后世之人已美化了这段寻亲的逸事。

由于吕后专横跋扈的姿态尚且历历在目,所以世人的注意力自然就集中到皇后的娘家上。窦皇后有两名兄弟:兄长窦长君,弟弟便是遭人贩子拐卖的窦少君。被拐卖后的弟弟过着奴隶般的生活,痛不欲生;兄长长君也甚是清贫;父母早已撒手人寰。

汉朝的重臣们认为,为避免吕氏专横的局面再次出现,教育窦皇后的兄弟乃为上策。朝臣们挑选了有德行、守节义之人同两人一起生活。正所谓“近朱者赤”!若同品行高洁者共同生活,自己也将在潜移默化中端正守节。果不其然,窦皇后的兄弟均成了谦谦君子。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窦皇后之子刘启,即景帝,继位。当时,长兄窦长君早已离世,长兄之子窦彭祖受封为南皮侯,窦少君受封为武侯。也就是说,文帝在位期间,窦皇后的兄弟并未受封侯爵,待到景帝登基后,他们才受封为侯。文帝驾崩时,其母薄氏尚在人世。

薄氏深切体会到:正因自己是形单影只之人才能这般长寿。想必她经常将这一道理讲述给儿媳窦氏听吧。薄氏一族中,唯有一人受封侯爵。文帝在位期间,窦氏一族中无人受封为侯,到了景帝时代,三人受封为侯。其中两人便是前文所述的窦彭祖与窦少君,另一人则是窦太后的堂弟——

窦婴。他在吴楚七国之乱中受任为大将军出征沙场,因立下赫赫战绩而受封为侯。

5

当吕氏权倾朝野的记忆尚且清晰地留于世人脑海时,不管是薄氏还是窦氏,她们行事都极为谨慎。但随着岁月流逝,吕氏专横的记忆也随之褪去了色彩,后宫的“闺阀”势力也相应地大为变化。

在景帝还是皇太子之时,祖母就将自家一族的女儿薄氏许配于他,成为皇太子妃。景帝即位,薄氏自然成了皇后。恐怕她时常受祖母谆谆教诲:“皇后娘家人定要谦虚礼让。不在朝堂之上拉帮结派,便是为你娘家好。”但是她膝下无子,也不得景帝宠爱。祖母薄太后西去后,景帝便废黜了薄氏的皇后之位。

皇后之位空缺后,后宫妃嫔们便按捺不住,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明争暗斗。景帝子嗣众多,长子刘荣被册立为皇太子。栗姬因贵为皇太子生母,而在侧室中威望最盛。

景帝长姐——馆陶公主虽嫁于列侯陈午,但她依旧频繁出入皇宫,为弟弟引荐倾国倾城的美女子。她经常会对好色的景帝说:“皇姐这儿可有国色天香哦。”因此,深得圣宠的栗姬自然厌恶此事,对馆陶公主抱有深深的敌意。

馆陶公主喜欢争权夺势,虽然下嫁侯爷入了臣籍,但她还是想在宫廷中大展权势。因此,她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当上皇后,换言之,她想让陈阿娇成为皇太子妃。

“让我家阿娇做皇太子妃,如何?”馆陶公主这般询问皇太子的生母栗姬,却遭到冷冷拒绝。她因此勃然大怒,暗暗思忖着,既然你这般无情,我也自有对策,迟早让你后悔。于是,馆陶公主开始了“排兵布阵”。

景帝后宫中有对王氏姐妹,深得帝心。姐姐曾嫁于金王孙,育有一女,但当王母听说自己的女儿将来必能飞黄腾达后,硬生生地把她从金家夺了回来,送进皇太子后宫。这位皇太子便是后来的景帝。姐姐深讨景帝欢心,诞下一男三女,皇子即是后来的武帝——刘彻。

遭到冷落的馆陶公主计划着同王夫人联手,欲将栗姬之子刘荣从太子之位上拉下来,将王夫人之子刘彻送上太子之位。此二人联手的条件便是让馆陶公主的女儿阿娇嫁与刘彻为妻。

借由此次联手,王夫人顺利为爱子铺好通往帝座的道路,馆陶公主则顺利令爱女成为未来皇后。比起宠妃爱妾之言,景帝更相信皇姐馆陶公主的说辞,馆陶公主的告状也因此得以奏效。皇太子刘荣被废,栗姬也在郁郁寡欢中结束了一生。

随后,刘彻被册立为皇太子,生母王夫人被立为皇后,馆陶公主之女阿娇自然受封为皇太子妃,即后来的陈皇后。

景帝驾崩后,武帝刘彻即位。当时,生母王太后和祖母窦太后统领着六宫。与窦太后相比,王太后并未受过薄氏的谆谆教诲。景帝即位第二年,薄太后驾崩,距“吕氏之乱”已时隔四十年。

王太后娘家的关系极为复杂。其母名“臧儿”,是臧荼(高祖时期受封为燕王而后遭到诛)的孙女。她同王仲成婚后,生下了王太后两姐妹。后来,王仲不幸离世,她便又嫁与田氏为妻,生下两个儿子。由此可知,王太后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田胜。她本人也曾同金王孙离过婚。

调查一番王太后的身世,恰好也印证了本章开头所述的事实——在汉代,离婚、再婚之事实乃家常便饭。生子后离婚的女子,不但能进入皇太子后宫,甚至还能登上皇后宝座。可见当时的男女关系何等宽松!

此处再次回到我的推理:中国的“闺阀”的出现强化了原本并不稳固的夫妻关系。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便是馆陶公主的女儿陈阿娇。“刘彻迎娶陈氏为妻”是馆陶公主和王夫人两人联手的条件。但因陈皇后为内亲王之女,平日里派头大,同时又是表亲结为夫妻,所以她平日里在武帝面前大概也就不大注意举止言行。再加上是自己的母亲尽力相助,武帝才得以登上皇太子之位,所以她平日里或许对武帝有些傲慢。武帝也因此对她的爱意日渐消退。

此时,卫子夫登场。平阳公主也为皇弟刘彻引荐世间美女子,这一做法酷似先帝景帝的皇姐馆陶公主的做法。出嫁后降为臣籍的公主唯有借助此法,才能继续在宫中维持势力,此外别无他法。

不久,陈皇后被废,卫子夫继位。不知父亲姓甚名谁的卫皇后,同样有同母异父的兄弟。兄弟二人也随母姓“卫”。兄长卫长君英年早逝,而弟弟便是赫赫大名的将军卫青。

卫青实乃天赋异禀的军人。在卫子夫被册立为皇后的前一年,卫青任车骑将军,率领一万骑兵迎击匈奴,奇袭敌军据点——龙城(今蒙古国)。这是汉军历史上首次越过长城线,向北进军,可谓里程碑式的一大胜利。

卫青在战场上的功勋确保了姐姐卫子夫在后宫的地位。自那以后,卫青屡次出征,建功无数,遂成为大将军。继卫青之后,卫皇后外甥——霍去病登场。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丝毫不逊色于舅舅卫青,曾六次率兵出征。不幸的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因病辞世,年仅二十四岁。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也撒手人寰。

守护卫皇后“闺阀”的便是这两位天才般的武将。在他们逝世之后,霍去病之弟霍光无力守护卫皇后及戾太子。在皇帝的独裁下,一旦他对皇后的宠爱稍有减退,“闺阀”势力也会随之受到限制。皇帝权势越强,这一倾向则越明显。

继卫子夫以后,武帝又爱上了平阳公主引荐的另一位歌女——李夫人。只是疾病缠身的李夫人不久人世,但武帝对她的宠爱却未因她的离世而有一丝一毫的减退。世间也因此得以留下一段“唤魂回世”的佳话。李夫人西去后,其兄李广利受到武帝重用。对其兄长的重用可谓武帝对李夫人爱的纪念。当时,匈奴势力再次强盛,李广利曾远征大宛(今乌孜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世人对他给予厚望,期待他成为第二个卫青或霍去病。

不过,李广利只擅长歌舞曲乐,根本不具备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军事才能。在久攻匈奴无果之际,他退居敦煌,最后向匈奴投了降。

如果李广利能够在战场立下赫赫战勋,将达官显贵云集膝下,或许也能形成独具一格的“大闺阀”。因受圣宠的妹妹驾鹤西去,皇帝对其妹的怜爱惠及兄长,再以兄长为中心形成一大“闺阀”,实为浪漫!

汉初虽不乏平民出身的皇后,但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达官显贵们都开始将本族的女儿进献皇帝,所以后宫中也就没有了平民皇后的身影。实力强大的“派阀”为谋得权势进一步强化,又疯狂地披上“闺阀”的盔甲。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