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寒冬,淮海战役打得正酣。
刘伯承盯着作战地图,手指在双堆集位置重重敲了两下。
黄维兵团被围得像铁桶,可中原野战军那点家底要吃掉这块硬骨头,着实让人捏把汗。
粟裕派来的三个纵队刚到,炊事班老班长就扯着嗓子喊:"加餐加餐!今儿个炖牛肉!"战士们哄笑着,谁都知道这顿肉吃完就得玩命。
战利品清点那天,后勤处长乐得合不拢嘴。870门火炮排开能绕操场三圈,子弹箱堆得比房顶还高。可刘伯承脸上不见喜色,他正为兵团司令的人选发愁。陈赓是板上钉钉的头号人选,可剩下两个位置让这位"军神"犯了难。王近山打仗不要命,可那暴脾气活像点了火的炮仗;陈再道能带兵会扩编,偏偏在羊山集栽了跟头。
羊山集那仗打得确实窝囊。陈再道带着两个纵队猛攻七天,伤亡数字报上来时,邓小平直接把茶缸摔了。"三千五换两千?你这买卖做得比上海滩投机商还精!"陈再道蹲在指挥部外头抽烟,烟头扔了一地。他想起在冀南扩军那会儿,老百姓挤破头要把儿子送进队伍,现在倒好,子弟兵的血白白洒在羊山集的黄土坡上。
王近山那边也不让人省心。大杨湖战役时这位"王疯子"抄起冲锋枪就要往前冲,警卫员拦腰抱住他,急得直喊:"旅长!您要有个闪失,全旅弟兄找谁要饭吃去?"这话倒把王近山逗乐了:"老子死了你当旅长!"后来在朝鲜战场,这话竟一语成谶。180师被打散那会儿,彭德怀在指挥部拍桌子:"刘帅当年就该把你摁在连长位置上!"
刘伯承夜里常对着油灯发呆。兵团司令不是突击队长,得是能兜住底的人。陈锡联打阳明堡机场时,带着突击队摸黑炸了24架日机;杨勇指挥万人以上战役从没掉过链子。这些才是他想要的帅才。有次他跟邓小平闲聊时说:"选将就像老家人挑扁担,光看力气大不行,得看会不会换肩。"
战后的论功行赏颇有意思。陈赓兵团走出两位开国大将,杨勇兵团出了97位将军,陈锡联兵团却只有67人授衔。有人私下嘀咕:要是让陈再道上,会不会多几个将星?这话传到武汉军区,正在训话的陈再道哈哈大笑:"老子带出来的兵,当将军的少是因为都活着回来了!"
王近山在南京军区当副参谋长时,有次下连队检查。新兵蛋子不认识他,看他训话时老摸后脑勺,忍不住问:"首长,您这习惯是打仗留下的?"王近山眼睛一瞪:"放屁!这是当年被刘帅拿烟灰缸砸的!"满屋子人憋笑憋得脸红,其实大家都知道,朝鲜回来后他确实变了不少。
淮海战役过去很多年,那些选择成了老战友聚会时的下酒菜。有次杨勇和陈锡联喝酒,说起当年事。杨勇眯着眼睛问:"你说刘帅要是选了你跟王近山搭班子,咱俩现在是不是得换个位置喝酒?"陈锡联举着酒杯直摇头:"拉倒吧,就王疯子那脾气,早把军委屋顶掀了!"
历史没有假设,但总让人忍不住琢磨。那些没被选中的人,到底是真不合适,还是差了点运气?就像老话说的,扁担挑久了才知道哪根最趁手。现在回头看,刘伯承当年的选择说不上完美,但在那个节骨眼上,确实挑起了整个二野的未来。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快乐和正能量传达出去,没什么低俗或者不好的引导哈,如果有侵权情况就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