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网约车平台滴滴开了一场会,请来了一大帮司机代表,当着媒体和专家的面,宣布了一个消息:平台的平均抽成比例已经降到了14%,并且承诺到年底,每单抽成的上限要从29%降到27%。
按理说,平台少抽钱了,司机师傅们应该高兴才对,可结果呢?
这场长达四个小时的会,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火药味,司机们非但没怎么领情,反而把矛头对准了平台,场面一度非常紧张。
这就让人纳闷了,抽成都降了,司机们到底还在为什么事儿生气呢?
其实,要是仔细听听司机们的心里话,就会发现,他们关心的根本就不是那个百分比的数字。
咱们先来看看会上司机们是怎么说的。
一位来自东北的王师傅,他自己就是个开了多年网约车的老司机,最近因为身体不舒服,自己也打了几次车,体验了一下。
他上台第一句话就承认:“抽成确实是降了。”可他话锋一转,紧接着就抛出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抽成是降了,可为什么我们司机感觉不到呢?为什么大家不买账呢?”他一语道破了大家的心声,司机们真正在乎的,是每个月辛辛苦苦跑下来,最后到手的收入到底能不能增加。
他说得特别实在:“抽成比例是高是低不重要,关键是咱们拉一趟活儿的运价。你能不能把运价往上涨一涨?就算你一单抽走百分之八十,但只要我能挣到钱,我也无所谓。”
这话一下子就点燃了全场司机的共鸣。
另一位来自西安的孙师傅,更是直接拿出了自己的数据说话,他说他八月份跑了四百多单,平台的综合抽成算下来只有6.9%,九月份更夸张,抽成居然是负的0.8%,也就是说平台还在往里贴钱。
这些数据让在场的很多人都感到意外,因为这和大家平时印象里动辄百分之二三十的抽成完全不一样。
但孙师傅的结论和王师傅是完全一致的:“认真跑车的司机,其实对抽成比例并不那么敏感。我们关心的是,今天我跑了多少个小时,拉了多少钱。在同样的时间里,如果收入能变多,我就支持你。”
你看,问题一下子就清楚了。
司机们关心的焦点,从来就不是那个抽象的抽成比例,而是每天握在手里的实实在在的收入。
这就好比一个饭店的厨师,他最关心的不是老板从每盘菜的利润里分走多少管理费,而是这盘菜本身能卖多少钱。
如果一盘菜的价格从五十块降到了二十块,就算老板说我管理费的比例从三成降到一成,厨师的收入还是大大减少了。
在很多司机看来,平台现在做的就是类似的事情,为了吸引更多乘客打车,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低价单,把整个市场的运价拉低了。
运价这个“蛋糕”本身变小了,再讨论怎么分这个蛋糕的比例,意义也就不大了。
司机们情绪最激动的地方,集中在一种叫做“特惠单”的订单上。
一位女司机代表晶晶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她说一个正常的快车订单,乘客可能付30块钱,平台抽10块,司机能拿到20块。
可现在变成了特惠单,为了让乘客觉得便宜,乘客可能只需要付20块钱,但平台还是抽走了10块,最后司机到手的就只剩下10块钱了。
她觉得,这等于是司机用自己的收入,去补贴了乘客享受到的优惠。
另一位司机彬哥说得更直接:“好事都让平台做了,我们司机成了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他们觉得,平台为了抢占市场,用低价吸引乘客,但这个低价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是转嫁到了司机身上。
所以他们要求,平台至少应该在账单上清清楚楚地标明,这一单司机比正常快车单少赚了多少钱,好让乘客也知道,这个折扣到底是谁出的。
对于这个问题,滴滴平台的负责人也给出了解释。
他们说,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误解。
平台的定价体系是“双向解耦”的,意思是乘客付多少钱,和司机挣多少钱,是两套分开计算的系统。
还是用刚才的例子,一笔订单系统计算出来司机应该得到20元。
这时候,如果平台给了乘客一张10元的优惠券,乘客实际只付了20元,但司机的收入并不会因此减少,他拿到的还是那20元。
那乘客少付的10元去哪儿了呢?
平台解释说,这10元是平台从自己本来应该抽取的佣金里拿出来,当做营销费用补贴给乘客了。
平台负责人很无奈地表示,如果没有这张优惠券,这个订单可能压根就不会发生,因为乘客可能会觉得贵,就选择不打车了。
这个解释听起来有道理,但为什么司机们不买账呢?
关键在于“不透明”。
司机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账户里最后进账的数字变少了,但他们看不到平台背后那套复杂的定价和补贴算法。
他们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个看不见的“黑箱子”打交道,每一单的抽成比例都不一样,让人心里没底。
一位以前从事金融行业的司机代表朱可夫就提出,平台的抽成机制应该像“税率”一样,设置一个固定的、公开透明的比例,而不是现在这样“动态变化”,让人感觉云里雾里。
当然,平台也有自己的难处。
他们解释说,之所以搞得这么复杂,是因为抽成是平台调节市场供需平衡的一个重要工具。
比如下雨天,打车的人多,车少,平台就会通过降低抽成、发免佣卡等方式,激励更多司机出车,满足乘客的需求。
而在平时运力过剩的时候,抽成比例可能就会恢复正常。
如果完全“一刀切”固定一个比例,平台就失去了这种灵活调度的能力,最终可能会导致打车成功率下降,平台的总订单量减少,司机的整体收入可能反而会更低。
整场讨论下来,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司机们讲的是自己每天开车上路的切身感受和生存压力,而平台和专家们讲的是市场规律、经济模型和数据分析。
当司机们提出“几个平台一起商量着涨点价”的时候,专家会从法律角度解释这是“价格垄断”;当司机们抱怨新入行的司机太多,要求加强管制时,专家又会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明这不利于行业发展。
这些大道理或许都是对的,但在为生计奔波的司机听来,就显得有些不接地气,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说到底,这场激烈的争论,表面上看是关于抽成和运价,深层次里其实是关于信任和尊重。
司机们感觉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自己的声音没有被真正倾听。
他们愿意花四个小时坐在这里大声疾呼,甚至拍桌子,恰恰说明他们对这个平台还抱有希望,还想继续干下去。
如果真的心灰意冷了,他们只会默默地选择离开。
因此,这场看似“跑题”的评审会,它的意义可能比讨论抽成比例本身要大得多。
它让平台真实地听到了司机们最原始、最直接的呐喊,也迫使平台去思考,除了冰冷的算法和数据,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对劳动者的尊重,如何让账单更透明,如何重建与司机之间的信任。
这或许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