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两位主角的“自我辩护”说起。王耀武号称国军战神,被共产党关进功德林后,瞬间变成了学习委员,仿佛“鲤鱼跳龙门”,身份变换比翻书还快。有意思的是,他居然在“班级会议”上一脸不忿地说:自己兵败,不是能力问题,锅全在搭档李仙洲身上。李仙洲也不服气,反手给甩回来一句:那是“天意”,老天爷都不帮我。你瞧,这“锅”扔来扔去,谁都不愿背。不禁想问:这到底是谁的错?王耀武靠怨李仙洲就能洗白吗?李仙洲动辄“天意”,会有人买账?
细细拆解,还真不是一句“命不好”就能说清的。打仗这事,明面上是两军对垒,背地里却像打牌一样,要拼人品,拼格局,还得看天吃饭。1947年,王耀武和李仙洲领着部队在山东硬刚粟裕,谁知李仙洲一着不慎,部队被包了饺子——“吐丝口”成了“吐血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时家家户户都盼着安生,没人愿意打仗,更没人想给国民党当炮灰。前线兵败,后方人心又散,士气低到尘埃里。一个劲儿推锅,其实谁都脱不了干系。老百姓看到这些将军们互相埋怨,背地里都说:“怪东风,本就是个下风口。”
表面上,王耀武和李仙洲在功德林混得不赖,学习委员、活动积极分子,一个比一个高调。可表象背后的失落,却没人肯说破。李仙洲暗地常常独自叹气,悔不当初。王耀武更是夜里无眠,总想着要是“李仙洲不掉链子,结局会不会不同”。但真相真有那么简单吗?反方的声音很快来了:当时解放军军民一心,整个山东百姓送粮送水,你国军指着空投补给能撑几天?一点民心都没有,靠几个将军拼命能扛多久?无数国军兄弟早对前途心灰意冷,士兵流失严重,补给跟不上,后方早已塌方。即使王耀武和李仙洲能打胜一仗,抵不过大局已定。假性平静背后,是已定的结局。
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就在大家以为故事到此为止时,一个决定性的事实浮出水面:当年莱芜战役,粟裕打的是“人民战争”,信息灵通,后勤有保障,士气如虹。相比之下,王耀武和李仙洲只能靠偶尔的空投补给和几句动员令。李仙洲跌进山沟成了俘虏,不只是失误,更是国民党时代的缩影:体制僵硬、官兵离心,总想着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连“天意”都抱上了,实则反映出那代人的迷惘。彼时彼刻,解放军靠的是民心所向。伏笔终于被点破:不是谁个别人的失误,而是时代的大浪。这一反转,让所有“甩锅论”都显得无力。
仿佛一锅热汤刚刚沸腾,又被一盆冷水兜头泼下。战场已成往事,功德林的生活倒也平稳。可彼此心头的结,总归没解开。表面上大家一起学习改造,似乎和和美美,但实际呢?王耀武还是会怪李仙洲拖后腿,李仙洲还在嘴硬说是“天意”捉弄。新中国刚成立,社会面临百废待兴,这些昔日将军成了“反面教材”。更大的危机也在酝酿:面对历史,人人都不愿当输家。分歧反而更深,谁也说服不了谁,彼此都活在难以割舍的旧日荣光和某种说不清的委屈里。外表温和,内里剑拔弩张,老炮的自尊心让和解无望。
按理说,这就是个国共内战的旧故事,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放到新时代再看,真让人啼笑皆非。王耀武说李仙洲拖了后腿,李仙洲怪天爷没睁眼,二位互怼一整天,难道以为全天下人都缺心眼?难道大家会信“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手滑摔的”?你王耀武要真神机妙算,为啥不早把对手的路走死?李仙洲要真天命有加,为啥不去买彩票?这些将军们都跑得快,甩锅甩得比谁都溜。可惜“民心”俩字,一直没人提。你赢了能收买人心,输了就只怪队友不给力。为啥不想想自个儿干了啥?历史长河,不是谁比谁冤——谁懂得顺势而为,谁才配笑到最后。表面在反思,其实藏着一肚子不服气;嘴上夸着对方,其实心里在冷嘲热讽。把责任归给别人,看似高明,其实掩耳盗铃。
话说回来,王耀武把锅甩给李仙洲,李仙洲又赖给“天意”,可真相真是“队友背刺”,还是时代抛弃了你?敢问诸位,是不是哪天输了,也能理直气壮朝天一指说“不是我不行,是天公不作美”?如果是你,会像他们那样总找原因甩锅,还是拍拍胸脯认了事实?国共之争,到底是个人英雄的失败,还是民心和大势的胜利?你怎么看——愿意为“天意论”点赞,还是觉得将军们总在为失败找借口?欢迎留言,咱们一起捋一捋,这锅到底应该谁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