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6日,制片人兼演员张芷溪的一纸控诉,犹如一枚精准制导的导弹,直击银河酷娱传媒的软肋,瞬间引爆了整个影视圈。她指责银河酷娱在《献鱼》项目合作中,不仅未能兑现赵露思参演的承诺,更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将奔兔影业从“出品方”降格为“联合出品方”,并堂而皇之地将责任推诿给“平台”。这桩看似简单的合同纠纷,实则撕开了中国影视行业那层薄如蝉翼的遮羞布,赤裸裸地暴露了明星经纪公司那令人发指的强势地位,以及中小制作方在头部资源面前,如同待宰羔羊般的议价困境。
这绝非孤例,而是行业沉疴的冰山一角。在当下“流量为王”的畸形生态中,少数头部艺人凭借其被资本无限放大的市场号召力,俨然成为决定项目生死的“金钥匙”。他们的经纪公司,因此掌握了令人咋舌的议价权和项目主导权。以赵露思为例,其与银河酷娱的合约曾被媒体曝出持续至2030年,并附带高达4亿元的“天价违约金”——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卖身契”。即便艺人身心健康亮起红灯,如赵露思曾公开晒出的重度抑郁诊断书,经纪公司仍可能强行要求其履约,甚至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划款。这种通过“资源捆绑+高额违约金”条款,将艺人彻底“资产化”的野蛮行径,使得经纪公司能够肆无忌惮地控制项目走向。即便中小制作方怀揣着优质内容创意,也可能在合作中沦为被动,甚至权益被无情侵蚀。艺人与经纪公司之间那场不见硝烟的权力博弈,最终却以制作方权益受损为代价,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内部的不平等。
中小制作方在争夺头部资源时,其议价能力被残酷地压缩至极限。近年来,影视行业“降本增效”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操作却是项目数量锐减,长剧集制作成本被压榨到极致。以柠萌影视2024年财报为例,其影视版权剧播映权授权收入同比暴跌近一半,这血淋淋的数据,无情地揭示了制作公司所面临的巨大盈利压力。为了确保项目能吸引眼球,中小制作方不得不对头部艺人顶礼膜拜,这种病态的依赖,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在合同谈判中的劣势。银河酷娱未经协商,单方面将奔兔影业从“出品方”降为“联合出品方”,这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对奔兔影业在投资比例、收益分配、决策权乃至行业声誉上的核心权益的公然侵犯。出品方通常承担主要投资和风险,享有项目主导权,而联合出品方则投资较少,风险较低,但其话语权和收益也相应受限。这种单方面变更合同的霸道行为,严重践踏了契约精神,也暴露了部分强势方在行业规则面前的傲慢与无知。
要彻底打破这种令人窒息的权力制衡,行业必须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规范和保障机制。首先,法律约束必须得到强化,我们可以借鉴韩国“艺人保护法”中限制违约金比例的经验,从源头遏制经纪公司的过度控制,确保艺人与经纪公司合同的公平性。同时,国务院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虽然主要针对拖欠账款,但其强化合同履约、保障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也应在影视行业合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其次,行业协会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中小制作方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援助和议价指导,推动合同范本的制定与普及,从而保障各方权益,而非沦为摆设。此外,新兴技术,如AI与实时渲染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降低制作成本,为中小制作方提供了更多独立创作和制作的可能性。未来,这将有望削弱对头部艺人过度依赖的现状,从而提升中小制作方的议价能力。例如,AI驱动的自动化建模和智能角色控制技术,已经大幅缩短了动画制作周期,显著降低了成本。这将促使行业从过度依赖“人”转向更注重“内容”和“技术”,为中小制作方提供一条全新的、充满希望的突围路径。
唯有构建一个公平透明的合作生态,让契约精神成为行业不可动摇的基石,中国影视行业才能真正回归内容价值的核心,摆脱对流量的盲目崇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永远是资本的狂欢和创意的枯萎,最终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