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空军航空开放活动暨长春航空展在吉林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正式拉开帷幕,为期五天的航空盛宴向公众免费开放,集中展出了百余型空军现役飞机、地面装备以及退役经典装备 。
清晨的预演日,天空便被引擎的轰鸣声唤醒,空军“八一”、“红鹰”、“天之翼”三支飞行表演队轮番登场,以精湛的技艺在蓝天上勾勒出壮丽的轨迹,这已成为长春航展的“传统课目” 。紧随其后的是歼-16、歼-20等主力战机的飞行表演,它们或单机穿云破雾,或编队协同出击,每一次低空通场、大角度转弯都引发现场观众的阵阵欢呼与掌声。本次航展的最大亮点,无疑是国产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歼-20的首次静态地面展示 。当这架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最高成就的“空中利刃”静静停放在展坪上,允许公众近距离观察其流畅的气动外形和精密的细节时,观众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许多人提前一个多小时便聚集在展区外,只为能更近一步,用手机记录下这历史性的时刻 。与此同时,运-20A大型运输机也罕见地向公众开放了货舱,让普通人得以一窥“鲲鹏”的内部世界,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极大地拉近了尖端军事装备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长春航空展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飞行表演或装备展览。自2011年以来,这项活动持续举办,其主题“追梦空天、制胜未来”不仅展现了空军战略转型的新成就,更成为向近50万现场观众传递空天文化、播撒强军梦想的重要平台,让强军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对比往届,2025年的航展在办展力度、科技含量和产业融合深度上都有了显著提升 。除了令人目不暇接的“硬核”装备,观众还能接触到代表未来空天探索方向的前沿概念,例如国产科幻IP“南天门计划”的再次亮相,为这场盛宴增添了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想象空间 。一位航空博主在现场感慨,正是多年前在类似活动中目睹的飞行表演,在他心中种下了飞行的梦想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航展深远社会价值的体现。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沿着飞行表演区外的主干道,百余型装备依次排开,从功勋卓著的退役经典到威风凛凛的现役重器,清晰地勾勒出人民空军装备发展的历史脉络 。孩子们踮起脚尖,好奇地触摸着装甲车的履带;老人们驻足在退役战机前,回忆着往昔岁月;年轻人则围在新型装备旁,热烈讨论着技术参数。当一架执行完飞行表演任务的歼-16战机平稳落地,滑行经过观众区时,人群自发地向飞行员挥手致意,飞行员也报以标准的军礼,这一幕无声的互动,充满了理解与敬意 。免费开放的政策,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尽管预约通道在8月22日开启时便需“抢票”,但最终能让更多人亲临现场,感受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与空天魅力,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
专家们则从更宏观的角度解读此次航展的意义。他们认为,如此大规模、高规格地集中展示现役主战装备,特别是像歼-20这样的战略资产进行静态展示,本身就传递出强烈的自信信号。这不仅展示了空军作战能力体系建设的成果,更体现了空军透明度的提升和与公众沟通意愿的增强 。多机型、多兵种的协同展示,如预警机、加油机、战斗机、轰炸机的体系化呈现,清晰地勾勒出现代化空军联合作战、体系制胜的作战理念。这不再仅仅是单一装备性能的比拼,而是整个作战体系效能的综合体现。有评论指出,长春航展正日益成为一张递向世界的夺目名片,它向国内外清晰地传递着中国空军的发展方向和维护国家空天安全的决心与能力 。
当夕阳西下,引擎的轰鸣暂时停歇,但航展带来的余波仍在人们心中激荡。歼-20的静态展示,或许只是一个符号,但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启——一个中国空军装备从追赶者向并跑者乃至局部领跑者转变的时代 。长春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再次见证了这一历史进程。未来的空天竞争,不仅是装备的较量,更是人才、科技和国民意志的综合比拼。长春航展的成功举办,其意义远不止于五天的精彩纷呈。它像一颗种子,播撒在数十万观众的心田,激发着青少年对航空事业的向往,增强着国民对国防力量的信心,也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开放、自信、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当观众散去,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更是一种对国家力量的认同感和对未来的期待。下一次蓝天盛会,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突破,见证更强力量,而今天在长春种下的梦想,终将在未来的空天画卷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