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数字背后,是市场情绪的沸腾与理智的博弈。
2025年8月5日,A股市场融资融券余额定格在20002.59亿元,这是自2015年7月2日以来,两融余额首次站上2万亿元大关。
这一数字由沪市10192.27亿元、深市9748.10亿元和北交所62.22亿元共同组成。上一次见证这一“盛况”,还要追溯到2015年5月的疯狂牛市。
01 历史性突破,十年轮回的数字密码
十年一瞬,两融数据勾勒出A股市场的冷暖曲线。2015年6月18日,两融余额曾创下22666.35亿元的历史峰值,随后市场风云突变。此后十年间,两融余额一度在2023年9月滑落至不足1.4万亿元的低谷。
2024年9月下旬,两融余额开启上升通道,今年3月一度突破1.9万亿元。短暂回调后,随着6月下旬A股启动新一轮行情,两融余额加速攀升。
截至8月5日,单日融资买入额已连续14个交易日突破1500亿元,连续31个交易日站稳千亿大关。
资金流向揭示市场偏好: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业成为吸金主力。近一个月,融资资金净买入额最高的五大行业依次为有色金属、电力设备、非银金融、计算机和电子。
02 结构剖析,杠杆资金的新特征
与2015年相比,当前两融市场呈现明显不同的结构性特征。融资余额达到19863.11亿元,创十年新高,而融券余额仅为139.48亿元。这种“一热一冷”的对比,凸显市场做多情绪占据绝对主导。
更关键的是杠杆比例的变化。截至8月5日,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仅为2.31%,远低于2015年5月20日4.16%的历史峰值。中金公司分析指出,考虑到当前股市总市值已大幅增长,这一比例仍处于相对低位。
个股层面,7月以来150家上市公司获融资客加仓超1亿元。浦发银行以8.96亿元净买入额居首,东山精密(8.5亿元)、比亚迪(8.3亿元)、紫金矿业(7.41亿元)紧随其后。融资资金对科技成长股与传统蓝筹的同步加仓,折射出市场主线的多元化。
03 市场信号,风险偏好的温度计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被富国基金视为市场“风险偏好放大器”。该机构分析认为:“它常常反映出投资者对后市的乐观态度,愿意承担更高风险以放大收益。”
在富国基金看来,本轮行情已展现牛市初期特征:交易活跃度和杠杆资金上升提供“动量”,风险偏好改善营造“情绪基础”,行业主线清晰勾勒“结构框架”。
增量资金构成呈现机构与散户的接力。中信证券观察到:随着行业持续跑出超额收益,主动权益类产品发行回暖;私募产品备案规模在6月超过300亿元,同比激增125%;险资继续增配权益。
而7月以来,随着赚钱效应积累,个人投资者资金流入明显加速。
04 未来展望,分歧中的共识
面对历史高位的两融数据,市场分析呈现理性乐观基调。招商证券张夏指出:“在突破扭亏阻力位之后,融资余额呈现流入规模持续扩大的态势,成为推动市场上行的重要力量。”
该机构预测:“A股在8月走出先抑后扬,创下新高的可能性比较大。”其逻辑在于:8月中下旬业绩披露靴子落地叠加重大事件节点过后,风险偏好有望再度回升。
兴业证券强调支撑市场的三大核心逻辑——政策底线思维、新动能亮点涌现、增量资金入市——均未改变。国元证券则用“杠杆资金情绪稳定”定性当前市场状态。
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之际,投资者用真金白银投下对牛市的信任票。但杠杆从来是双刃剑:2015年两融占流通市值比例高达4.72%,而如今仅2.31%的数据差异,暗示这次或许真的不同。
市场永远不会简单重复历史,正如中金所言:若政策在解决债务和改善资产负债表方面持续发力,市场情绪仍有改善空间。#热点观察家#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财智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