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达娱乐

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东汉末年本有四方割据,罗贯中为何只写三国?被遗忘的是哪一政权?

点击次数:196 辉达娱乐介绍 发布日期:2025-09-18 15:56:27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真是非常吸引人,但记得,再吸引人的小说也不能当历史看。实际上,在东汉末年,除了魏、蜀、吴三国,还有一个势力,那就是辽东的公孙家族。罗贯中没把公孙家族写进去,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 辽东地区的霸主,公孙家族是如何形成和崛

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真是非常吸引人,但记得,再吸引人的小说也不能当历史看。实际上,在东汉末年,除了魏、蜀、吴三国,还有一个势力,那就是辽东的公孙家族。罗贯中没把公孙家族写进去,这里面的原因挺复杂的。

辽东地区的霸主,公孙家族是如何形成和崛起的呢?

辽东地区的霸主公孙家族是依靠第一代辽东太守公孙度建立的割据政权而兴起的。公孙度原本是辽东襄平(现在辽宁辽阳)的人,他的父亲公孙延因为在家里惹了麻烦,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带着全家搬到了玄菟郡(现在辽宁抚顺一带)。

公孙度成年后在玄菟郡当一个小吏,后来偶然与玄菟太守公孙琙相识。公孙琙年轻时有个儿子叫公孙豹,但十八岁时就去世了。公孙度和公孙豹长得非常像,而且公孙度小时候还被叫公孙豹。

公孙琙非常喜欢他,并觉得和他有缘,所以就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收养,带回家中,并花钱让他读书,还花钱给他娶媳妇。

公孙度跟着父亲离开家乡,虽然一开始处境艰难,却也因此遇到了一位关键人物,为他后来在辽东称霸埋下了伏笔。

公孙度虽然遇到了贵人公孙琙,被当成亲儿子一样收养,但他并没有沉迷于官二代的生活。反而利用公孙琙提供的读书机会发奋学习,还通过公孙琙的关系结交了不少朋友。正因为这样,后来有人推荐他去做官。

在169年,朝廷发布了公告,寻找有才华的人来担任官员。作为玄菟太守公孙琙的养子,勤奋学习的公孙度因此被推荐出来。他先是成为了尚书郎,之后又被提拔为冀州刺史。可以说,公孙度已经超越了他的养父公孙琙,他的职位比养父还要高一级。

公孙度原本只是一个郡里的小官,后来被太守收为养子,最终当上了州刺史。这样的晋升自然会引起不少人的嫉妒和不满。不久之后,他就被人恶意散布谣言,最终被免去了刺史的职务。

在古代,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居然有谣言能让官员被免职。其实,在东汉时期,朝廷有一种特殊的制度。每年年底,会召集一些有身份地位、家境富裕的百姓代表,来评价本地官员的工作表现。如果评价很低,官员就会被朝廷撤职。

在汉朝,出身背景很重要。公孙度出身并不显赫,靠着郡守养子的身份当上了官,甚至做到了州刺史这样的高位。这么一来,很多人心里不平衡,就开始说他的坏话,最后他不得不辞去了官职。

到了190年,东汉的局面已经非常混乱,西凉的军阀董卓进入京城掌握了政权。董卓手下有一位得力大将叫徐荣,此人非常凶悍。在各地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的时候,徐荣先后打败了曹操和孙坚这两位厉害的人物。特别是在汴水之战中,徐荣差点射中曹操,全靠曹洪拼命保护曹操才逃过一劫。

徐荣是个厉害的人,他也成了公孙度的第二位贵人。徐荣是玄菟郡人,当初他和公孙度是同窗好友。当时,公孙度被罢官赋闲,徐荣就向董卓推荐公孙度去担任辽东太守。

辽东郡的首府在公孙度的老家襄平,他这次算是荣归故里了。不过,襄平的人都知道,公孙度家在当地并不算显赫家族,甚至因犯事逃到了玄菟郡。他原本是通过做别人的养子才得以做官,被免职后又靠走后门、托关系,才靠着董卓的帮助当上了辽东太守。因此,当地那些有钱有势的家族都看不起公孙度。

公孙度当上辽东太守后,日子并不好过。当地的一些大家族对他很排斥,连襄平县的县令公孙昭也看不起他。为了羞辱公孙度,公孙昭故意让公孙度的大儿子公孙康出来当伍长。伍长是汉朝军队里最底层的军官,只能管五个人,就像现在军队里的班长一样。

在汉朝,做官要看家庭背景,父亲的官职越高,儿子的官职也会越高。公孙度是辽东太守,他的儿子公孙康却被征召去做小军官,这简直是羞辱。所以,当公孙度听说公孙昭敢征召自己儿子去当小军官时,他非常生气。他也想借这个机会整顿一下辽东的大家族,他已经受够了。

公孙度采取了极其残忍的手段来树立威信。他先是找个理由把公孙昭抓了起来,并在襄平的闹市中当众将其处死。接着,他还牵连到了公孙昭的家人,将他们全家在闹市中处决。之后,公孙度开始随意给辽东的大家族安上罪名,然后将这些家族连根拔起,杀死所有成员。据说,当时被他这样处置的辽东大家族多达一百多家,被杀害的人数更是达到了数千。

公孙度后来发现董卓被吕布杀了,他的集团也瓦解了,东汉的政权变得更加混乱。于是,他决定割据辽东。很快,公孙度就召集了官员,凡是不肯顺从他的官员都被杀掉了,就像豪门世家一样。公孙度这一套以杀立威的方法让辽东人心惶惶。辽东的人也明白了,只有顺从公孙度才能活下去。于是,辽东很快就被公孙度变成了他的私人王国,被他割据了。

公孙度为了统治辽东,使用了非常残忍的手段,这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好的名声。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为“残忍不守规矩”。不过,这些坏名声对于公孙度来说并不重要。很快,他又想通过武力来吞并玄菟郡。

那时候,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曹操、袁绍这些大军阀都在忙着抢占地盘,没空管辽东那边的公孙度。公孙度也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自己没办法参与到争夺天下的大战中,所以他把目光转向了朝鲜半岛。

玄菟郡是汉武帝在征服卫氏朝鲜后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刚开始,玄菟郡的行政中心设在朝鲜夫租城,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到了东汉末年,行政中心才迁移到了今天的辽宁抚顺一带。

公孙度以前在玄菟郡做过小官,对那里的情况非常了解。因此,他迅速控制了玄菟郡。之后,他乘胜进军朝鲜半岛,让那里的扶余国和高句丽两国都归顺了他。接着,他又向西攻打辽西的乌桓。

到了这个时候,公孙度已经在辽东建立了强大的根基。《三国志》中对他的描述只有一句:“东征高句丽,西讨乌桓。”尽管这句话很简短,却充分展现了公孙度当时的强大势力。

公孙度有了强大的实力后,野心也越来越大。在中原大乱的时候,他自封为辽东侯和平州牧。趁机渡海占领了山东东莱的各县,并在东莱设立了营州,派刺史管理这些地方,为将来他能趁乱进入中原做准备。

后来,公孙度在辽东建立了自己的祖庙,追封祖父和父亲为侯爵。他出行时的仪仗和皇帝差不多。他还特意在自己的帽子上加上九条玉串,并让自己的卫兵头戴旄帽,称为羽林军。此外,他还建了一个类似于太庙的祖庙。这一切使得公孙度在辽东看起来和皇帝差不多。

割据江淮地区的军阀袁术曾经自立为帝,并设立了年号。相比之下,公孙度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类似的行为,但他没有公开称帝。实际上,公孙度的这些举动比袁术称帝还要早几年。

公孙度后来就一直老实待在辽东,静观中原的变化。他的想法也很明显,他想保存实力,然后趁机捞取好处。这也是他的策略。

公孙家族只是地方上的小势力,最终三代后就灭亡了,和魏蜀吴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曹操曾经以东汉朝廷的名义,让公孙度去京城担任永宁乡侯和武威将军,这其实也是在试探公孙度的态度,看他是否愿意听从自己的指挥。然而,公孙度对曹操的这些官职并不看重,当他收到曹操送来的官印和绶带时,轻蔑地说:“我统治辽东,哪里需要什么永宁乡侯!”

这意味着我在辽东称王称霸,你那区区永宁乡侯有什么用。因此,公孙度干脆拒绝了曹操的征召。曹操由此看出公孙度野心不小,但当时他无暇顾及,只能任由公孙度在辽东称霸。

公孙度在辽东继续努力发展,为将来能走出辽东称霸中原做准备。不过,很遗憾的是,老天并没有给公孙度这个机会。公元204年,公孙度病逝,他的长子公孙康接过了父亲的位子。

公孙康接替父亲做了辽东太守,但对曹操依然不敬,不理睬。不过,公孙康刚上任不久,就碰上了点麻烦事。

袁绍在冀州称霸,但官渡之战败给了曹操,最后忧郁而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为了争夺继承权而争吵不休,曹操趁机攻打他们。袁谭战败被杀,曹操则派大将张辽去安抚沿海地区。曹操一直对公孙家族占据的东莱营州不满,便让张辽顺路攻占了营州。这样,公孙度苦心经营多年的东莱各县最终落入曹操之手。

公孙康对曹操心怀不满,打算在曹操攻打袁尚的时候,带着四万大军去攻打邺城。还好他手下的谋士及时劝阻,否则曹操很可能直接把他灭了。

后来袁绍的次子袁熙和三子袁尚被曹操打得非常惨,只好投奔了乌桓的蹋顿单于。曹操派大将张辽在白狼山发起攻击,张辽在战场上直接杀死了蹋顿单于,彻底消灭了乌桓。袁熙和袁尚走投无路,最后想到了投靠辽东的公孙康。

袁熙和袁尚逃到公孙康那里,让平时不太参与中原争斗的辽东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曹操的手下都提议趁机攻打公孙康,拿下辽东。不过,曹操刚打完河北,实力有些损耗,加上公孙康一直没和曹操直接对抗,就算张辽拿下了营州,公孙康也没表现出不满。

因此,曹操认为公孙康只想在辽东独立,不想卷入中原的纷争。如果公孙康收留了袁熙和袁尚,那他就会成为曹操下一个打击的目标,这与公孙康想在辽东自立的想法不符。相反,如果曹操真的出兵攻打辽东,袁熙和袁尚可能会和公孙康联手对抗他,这反而对曹操不利。所以,曹操没有听从手下建议去攻打辽东,而是任由袁熙和袁尚投奔公孙康,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试探公孙康的真实意图。

果然,公孙康不敢直接得罪曹操。再加上袁熙和袁尚并非真心投靠,他们兄弟俩见曹操没有继续追杀过来,便打起了除掉公孙家族、霸占辽东以图东山再起的念头。公孙康一方面不敢得罪曹操,另一方面也清楚袁氏兄弟投奔自己是另有图谋,因此他抢先一步,设下计谋,将袁熙和袁尚杀害。随后,公孙康派人将他们的脑袋送给曹操,表示愿意投降。

公孙康向曹操投降了,所以曹操名义上册封他为襄平侯、左将军。公孙康表面上是向曹操投降,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征伐。他的家族在曹魏就像羁縻州一样,名义上是归顺并接受册封,但实际拥有很高的自治权。

公孙康后来对曹操十分顺从。孙权曾经派使者渡海与公孙康联系,想和他结盟,一起对抗曹操。但公孙康明白,孙权这是在挑拨离间。如果他真的起兵对付曹操,孙权远在南方,未必能真正帮上忙。于是,公孙康拒绝了孙权的结盟请求。为了不让曹操起疑,他还特意杀了孙权的使者,以此来消除曹操的顾虑。

曹操这时相信公孙康不会再有二心了,只要公孙康表面上服从就行,让他在辽东当个小王也无妨。因此,曹操不再把公孙康当作麻烦,辽东也因此没有卷入混战之中。

后来,公孙康去世了,因为他两个儿子还小,手下的人就选了他的弟弟公孙恭来接班。

公孙恭上台后,标志着进入了曹魏时代。曹操的儿子,也就是魏文帝曹丕,授予公孙恭车骑将军、平郭侯、假节的头衔,这可是极高的荣誉。公孙恭不像他的父兄那样野心勃勃,反而很乐意归顺曹魏,接受了封号。他还把哥哥公孙康的长子公孙晃送到曹魏的首都洛阳作为人质,表明了自己的忠诚。总的来说,公孙恭在位时表现得很规矩,很顺从。

后来,公孙康的第二个儿子公孙渊心怀大志,他认为叔叔公孙恭太软弱了。于是,在公元228年,公孙渊悄悄增强自己的实力,逼迫叔叔公孙恭交出权力,并将他关了起来,自己成了公孙家族的新领导人。

现在是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在位的时候。曹魏听说公孙恭被侄子公孙渊抓起来了,谋臣刘晔建议曹叡趁这个机会去讨伐辽东。但是曹叡不想大动干戈,所以就册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和辽东太守。

公孙渊野心勃勃,表面上向曹魏称臣,暗地里却与吴国的孙权拉近关系。最终,孙权不顾张昭、顾雍等重臣的反对,派遣使者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前往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孙权的使者真的来了,公孙渊却突然害怕起来。当时,曹魏势力强大,孙权离自己又远,他和父亲公孙度的想法一样,觉得如果公孙家族真的跟曹魏打起来,孙权可能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过,公孙渊又特别贪图孙权使者带来的大量金银财宝,于是他决定把孙权的使者杀了,把孙权送来的金银珠宝都据为己有。最后,他还把使者的脑袋送给曹叡,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曹叡看了之后非常高兴,随即下令立即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并提升他的爵位到乐浪公。而孙权却被公孙康父子戏弄了多次,白白牺牲了使团成员的生命和大量钱财。

听说曹叡要给自己升官,公孙渊心里美滋滋的。他暗自得意,觉得自己这招可真够厉害,把魏国和吴国这两个大国玩得团团转,真是得瑟极了。

然而,当曹魏的册封使团来到辽东时,公孙渊却感到十分不安。他发现这些使者身材高大强壮,怀疑曹叡其实是想借安抚之名,行抓捕之实。因此,公孙渊对这些使者极为提防,并且对他们进行了侮辱。

曹叡非常生气,于是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带兵和圣旨去辽东征召公孙渊到都城洛阳来解释这些事情。可是公孙渊认为曹魏还是怀疑他独占辽东,于是想除掉自己。所以,公孙渊拒绝接受曹叡的征召,并派兵攻打毋丘俭。

毋丘俭并没有准备仓促迎战,很快公孙渊就击退了他。这时候,公孙渊开始膨胀起来,既然索性撕破脸,那就干脆打起来吧。公孙渊与曹魏撕破脸之后,他就自立为燕王,并笼络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希望利用他们来抵御曹魏。

更让人觉得好笑的是,公孙渊居然厚着脸皮派人去找孙权,表示愿意称臣。虽然史书上没说孙权当时的心情如何,但考虑到公孙家之前已经戏弄过他两次,孙权还是接受了公孙渊的请求。不过,实际上孙权并没有真正帮助公孙渊,只是在一旁看热闹,等着曹魏和公孙渊自己打起来。

曹操派太尉司马懿带大军去攻打辽东,想想公孙渊怎么可能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公孙渊很快就被司马懿压制,只能龟缩在襄平城内。在被司马懿围困期间,公孙渊两次派人去道歉求和,但司马懿知道这是一个解决公孙家族的好机会,所以他不会给公孙渊机会,直接拒绝了求和。

公元238年,司马懿攻下了襄平。公孙渊想带着儿子公孙修突围去投奔孙权,结果被抓住了。司马懿下令把公孙渊父子以及辽东的所有官员都杀掉,并且下令屠城,把襄平城内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杀死。但司马懿唯独释放了被公孙渊囚禁的公孙恭。

公孙渊就像吕布一样,反复无常,他的行为不仅毁掉了祖父打下的辽东基业,还害了自己的哥哥公孙晃。

从前,公孙晃早就在公孙恭的时候就被送到洛阳当人质。当公孙渊把公孙恭囚禁起来的时候,公孙晃就意识到弟弟不会老实。于是,他给曹叡上书,说公孙渊迟早会造反,请求曹叡赶紧杀了公孙渊。可是,曹叡没有回应。后来,公孙渊起兵,曹叡却把一直提醒他的公孙晃赐死了。可以说,公孙晃被自己的弟弟公孙渊坑得很惨。

随着公孙渊的被杀,公孙家族在辽东长达五十多年的割据局面终于结束,辽东也彻底成为了曹魏的一部分。

司马懿平定了辽东之后,因为鲜卑族慕容部的先祖莫护跋曾经帮助他平定了辽东,所以司马懿就请求魏国册封慕容部为率义王,并让他镇守辽东。这也是后来西晋时期五胡乱华,鲜卑慕容氏建立燕国的基础。可以说,司马懿的这个任命还间接导致了他子孙后代建立的晋朝的灭亡。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抹去辽东政权,是因为公孙家族始终没有正式建国称帝。魏、蜀、吴三国都是经过正式程序建立起来的。虽然公孙度在位时一切生活都像皇帝一样,但他缺乏正式公开的程序。公孙渊后来反叛,自称燕王,但也没有称帝。因此,尽管公孙家族在辽东割据了五十余年,但他们只是割据政权,并且名义上曾投降曹魏,接受曹魏的册封。所以,公孙家族在名义上与魏、蜀、吴三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辽东的地方远离了中原的战乱,如果要写公孙家族的故事,从哪里入手呢?辽东和小说的主要情节联系不多,罗贯中主要讲的是三国的故事,既然辽东都不在三国的范围内,那么写辽东也没什么意义。为了小说的情节架构,罗贯中只能简单提一下辽东的情况。

公孙家族建立的辽东政权确实与魏蜀吴三国不能相提并论。再加上小说的剧情需要,罗贯中只好淡化辽东政权,只简单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