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就像过山车,涨得让人心慌,跌得让人肉疼。2025年刚过完上半年,楼市已经出现了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变化。还记得2017年马云在杭州那场演讲中说的话吗?"未来房子如葱",当时多少人嗤之以鼻,认为这位互联网大佬不懂房地产。如今看来,这句话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3.6%,销售额下降28.9%。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整个行业的巨大变局。
从数据层面看,变化来得比预想中更猛烈。2025年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为4.2万亿元,同比下降10.1%。这已经是连续第36个月的负增长。更关键的是,新开工面积下降幅度达到了惊人的31.4%,创下了200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房企的日子确实不好过。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有127家房企宣布破产或重组,平均每天就有0.7家房企倒下。恒大、融创、佳兆业等昔日巨头的债务危机还在发酵,碧桂园、万科等头部企业也在艰难求生。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年中股东大会上直言:"我们正在经历房地产行业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购房者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贝壳研究院的调研显示,2025年上半年有购房意愿的家庭比例降至31.2%,创下调研开始以来的最低点。超过68%的受访者表示"现在不是买房的好时机"。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马云当年预言的核心逻辑——当房子不再稀缺,价格自然回归理性。
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这场变局提供了最根本的支撑。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为902万,连续8年下降。与此对比,2025年上半年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为2.8亿平方米,按照每套100平方米计算,相当于新增280万套住房。供需失衡的程度可见一斑。
政策层面的信号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住建部在7月份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新表述,去掉了以往常用的"支持合理住房需求"字样。这种表述上的调整,折射出管理层对房地产定位的重新思考。
从区域分化的角度看,变化更加明显。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二手房价格在2025年上半年分别下跌了8.3%、6.7%和11.2%。广州相对坚挺,但也出现了2.1%的小幅下跌。二线城市的分化更为严重,杭州、南京、苏州等热点城市跌幅超过15%,而成都、西安等中西部城市跌幅相对较小。
三四线城市的情况最为严峻。以往被称为"去库存"重点区域的这些城市,如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中指院数据显示,100个三四线城市的库存去化周期平均达到18.6个月,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个月。鹤岗、阜新等收缩型城市的房价已经跌破了建设成本,"白菜价"房源频频出现,验证了马云关于房价回归的判断。
租房市场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自如、蛋壳等长租公寓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平均租金水平下降了7.8%。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12.4%。租售比的改善,让更多年轻人选择租房而非买房,进一步减少了刚需购房群体。
技术进步正在重塑人们对居住的理解。远程办公的普及让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下降,VR看房、智能家居等技术让房屋的居住体验得到提升,但对房屋数量的需求却在减少。马云当年提到的"科技改变生活方式"正在房地产领域得到验证。
国际比较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角度。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房价经历了长达20年的下跌。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经历房价快速上涨后,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调。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当前走势,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投资属性的弱化是另一个重要变化。央行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选择房地产作为最值得投资资产的居民比例降至13.1%,而在2016年这一比例曾高达34.2%。房子正在从投资品回归居住品的本质,这正是马云预言的核心内容。
金融机构的态度也在悄然转变。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速仅为1.4%,远低于各项贷款11.2%的平均增速。多家银行开始收紧房地产业务,将资源向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
从供给侧看,房企的拿地热情明显降温。中指院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300城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5.7%,成交金额下降42.1%。土地流拍率上升至23.4%,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房企用脚投票,显示出对未来市场前景的谨慎预期。
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速推进,也在改变市场供需格局。住建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26万套,完成年度计划的63%。这些房源的投入市场,将进一步缓解住房供需矛盾。
城市更新和旧改项目的推进,让存量房屋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在提升居住品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上的有效供给。这种模式的推广,让新建商品房的需求进一步减少。
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95后、00后群体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教育、旅行、兴趣爱好等领域,而非背负30年房贷。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正在重塑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结构。
区域经济的再平衡,也在影响着房地产市场格局。随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一线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在减弱,而成都、西安、郑州等新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则表现相对稳健。这种变化,让房地产投资的区域选择变得更加复杂。
政策工具箱的丰富,让调控更加精准有效。限购、限售、限价等行政措施,结合房地产税试点、土地供应调节等长效机制,形成了多层次的调控体系。这种精准调控,避免了市场的大起大落,让价格回归更加平稳。
展望下半年,市场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人口流入的核心城市仍有支撑,而人口流出的收缩型城市压力将更大。政策的边际调整可能会出现,但"房住不炒"的基调不会改变。马云的预言正在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现,房子作为财富储藏工具的功能在弱化,作为居住工具的功能在强化。
马云那句"未来房子如葱"的预言,或许不会完全实现,但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这场始于2021年的深度调整,正在重塑中国人对房子的认知。当房子不再是稀缺资源,当居住成本不再是生活重担,我们或许能够拥抱一个更加从容的未来。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好是坏?你的购房计划是否因此改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