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的一场招聘会上,出现了令人咋舌的一幕:成千上万的硕士、博士毕业生挤破头想进企业,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场景让人不禁感慨,如今的高学历人才,早已不再是“香饽饽”,反而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普通劳动力”。 过去,事业单位是许多人眼中的“铁饭碗”,稳定、体面、福利好,吸引了大批毕业生争相报考。然而,随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门槛的提高,以及编制紧缩,能成功上岸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近年来,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推进,许多岗位缩减甚至取消,竞争更加残酷。比如,某地一个普通事业单位岗位,可能吸引上千人报名,最终录取的却只有寥寥数人。 相比之下,企业的招聘规模更大,机会更多,但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在黑龙江的这场招聘会上,不少知名企业展位前排起长龙,投递简历的硕士、博士比比皆是。有些岗位甚至要求“985/211优先”,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高学历求职者愿意“降维”应聘。一位应聘者坦言:“现在能找到一份稳定、待遇尚可的工作就不错了,哪还敢挑三拣四?” 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高校扩招导致高学历人才供给过剩,尤其是文科、社科类专业的硕士、博士,就业出路相对狭窄;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招聘需求并未同步增长,甚至部分行业还在收缩。此外,地域差异也让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像黑龙江这样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优质岗位有限,本地毕业生外流现象严重,而留下来的则不得不面对更激烈的内卷。 高学历人才“贬值”,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过去,硕士、博士是稀缺资源,如今却成了“标配”。许多企业甚至开始“学历内卷”,明明本科就能胜任的岗位,非要硕士起步;而硕士能做的,又要求博士学历。这种扭曲的用人标准,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的恶性竞争。 面对这样的现实,毕业生们该如何应对?首先,调整心态至关重要。高学历不代表一定能找到“高大上”的工作,务实选择或许更有利于长远发展。其次,提升自身技能,尤其是符合市场需求的硬技能,比如数据分析、编程、外语等,能显著增强竞争力。最后,拓宽就业视野,不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新兴行业、灵活就业、创业等方向也值得尝试。 总的来说,如今的就业市场早已不是“学历即王道”的时代,能力和机遇同样重要。事业单位的“铁饭碗”难端,企业的竞争激烈,但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与其盲目追求高学历或稳定岗位,不如脚踏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