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东呼风唤雨的美国,如今竟落得这般田地?自家公民被盟友活活打死,大使馆遭抗议者围堵,军事基地被导弹精准命中——这三记耳光打得啪啪响。更讽刺的是,面对这些赤裸裸的挑衅,华盛顿的反应不是雷霆反击,而是遮遮掩掩、息事宁人。当世界警察连自己的场子都镇不住时,我们不禁要问:美国在中东的霸权,是不是已经走到头了?
萨伊夫·穆萨莱特的遭遇撕开了美以关系的遮羞布。这个20岁的医学生不过是去约旦河西岸探亲,却在7月12日那个下午永远留在了拉姆安拉的街头。以色列定居者的棍棒不仅夺走了一个年轻生命,更打碎了美国"保护公民"的承诺。耐人寻味的是,事发后美国务院的反应比蜗牛还慢,而以色列军方第一时间甩锅给巴勒斯坦人的老套路,活像复读机卡带了三十年的磁带。
特拉维夫的街头戏剧更让人瞠目结舌。被哈马斯扣押人质的家属们举着"停止军援杀戮"的标语,把美国大使馆围得水泄不通。这些普通以色列人算明白了账:美国每年38亿美元的军援,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亲人迟迟不能回家的煎熬。有个老太太的哭诉特别扎心:"你们给的每一颗子弹,都可能打在我孙子身上!"这种盟友反目的戏码,比八点档连续剧还精彩。
乌代德空军基地的爆炸声则彻底揭穿了皇帝的新衣。6月23日伊朗那枚导弹不仅炸开了基地围墙,更炸碎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五角大楼从矢口否认到被迫认账的180度大转弯,活脱脱上演了一出"打落牙齿和血吞"。伊朗国防部那句"温和警告"的潜台词再清楚不过:下次可就不是擦破点皮了。
这三件事像三棱镜,折射出美国中东政策的全面溃败。给以色列的武器正在制造更多萨伊夫式的悲剧,对伊朗的制裁反倒逼出更先进的导弹技术。最新民调显示,68%的阿拉伯国家民众认为美国已失去地区主导权,这个数字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就连《华尔街日报》都承认,美军在中东的威慑力正在"像沙漠里的水一样快速蒸发"。
当鹰派遇上硬骨头,当金元外交碰上觉醒的民众,美国那套老剧本显然不灵了。中东正在用血与火书写新的规则:没有谁永远是老大。或许华盛顿该听听中国那句老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靠F-35和航母维持的霸权,终究敌不过人心向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